食物好像有点变质,能否高温加热补救一下

大家平时做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看到一个食材好像有点坏了,或打包回来的剩饭菜貌似没及时放进冰箱,但想着反正要加热煮熟的,就当常规食物处理了?

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高温加热”虽是我们惯用的食物消毒手段,可它也有“失手”的时候。

煮熟的食物≠安全的食物

今年下半年发生了一起“酸汤子食物中毒”事件,挺轰动的。然而,我发现身边不少亲友,虽记住了“酸汤子导致一家九口人中毒身亡”、“治疗费用高达20万”等事件概览,却对“致命毒素米酵菌酸”这个关键信息知之甚少。而且,由于事件中的“酸汤子”,可以算是东北地区的一种特产食物。不少朋友从未听过、见过,便下意识地认为这种惨绝人寰的中毒事件,距离自己十分之遥远。可实际上,这种致命的中毒事件,绝不是东北地区限定的,也不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事件中的“酸汤子”,其实是一种用“玉米面”发酵而成的面食。在面食发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它可是东亚、东南亚地区食物中毒新闻的常客,具有4个细思极恐的特征:

高温难以杀死;

1~1.5毫克即可致命;

受污染的食物可保持正常的外观、气味、味道;

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

食物中毒新闻常客“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作为一种致命的毒素,第一次在新闻中曝光,可追溯至年,一起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中毒事件。当地人惯用一种叫做“Tempebongkrek”的食材,它是用椰肉发酵而成的。可一旦发酵不完全,便容易大量繁殖一种名为“椰毒假单胞菌”的微生物,继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据统计,自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因食用TempeBongkrek引发的中毒事件超过起,其中死亡案例超过了例。直到年,官方才明令禁止生产这种食材。而到了我国,米酵菌酸毒素依然很猖獗。我们来看一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在我国,这种致命毒素不仅出现在东北地区的玉米面制品中,也常出现在全国各地存放不当的淀粉制品里,以及长时间泡发的黑木耳、银耳中。

年8月,浙江的一家三口食用泡发了2天的凉拌黑木耳后,便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7岁的小女孩,还出现了多脏器衰竭。

年8月,广东一肠粉店的11位顾客食用疑似保存不当的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5人送医,1人经全力抢救、医治无效去世。

米酵菌酸毒素何以夺命于无形?

最关键的一点:高温烹调并不影响该毒素毒性。米酵菌酸作为一种热稳定的高度不饱和三羧酸脂肪酸,易在温暖的环境(22~30°C)中产生的,也能在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发酵,长时间发酵便会产生毒素。因此食物一旦受毒素污染,高温烹调也无济于事。而且,这种毒素污染食物时很“低调”,可能丝毫不会破坏食物外观、气味、味道。但其毒性发作时却十分“高调”,仅需1~1.5毫克的米酵菌酸毒素,便足矣夺走一个人的性命。有研究认为,其毒性是砒霜的20倍。虽然,该数据是按老鼠实验中的致死剂量来推算的,但已经足以说明这种毒素的毒性有多强。中毒者在误食被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存在1~10个小时的潜伏期,也就是说有可能过了大半天,才出现中毒的迹象。该毒素是奔着肝、脑和肾这三大器官去的,中毒症状有头晕、嗜睡、暴汗、腹痛、呕吐、腹泻、少尿、便血和血尿等。据数据统计,在中国米酵菌酸中毒者的死亡率高达40%,在印度尼西亚更高达60%。死亡通常在中毒者出现中毒体征后1~20小时内来袭。此外,目前尚无针对这种毒素的“特效药”,临床上也没有针对该毒素中毒者的标准治疗指南,对患者的治疗为对症治疗、支持性治疗。比如,出现肾衰竭的情况,就进行血液透析。可谓,中毒于无形,夺命于无常。

如何预防致命的食物中毒?

千万别以为食物中毒离自己的生活特遥远。举个例子,有些朋友习惯在早晨准备午餐便当,为节省时间,会提前一晚泡发木耳,这就为毒素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统计结果来看,米酵菌酸毒素主要出现在:

发酵的玉米面制品;

变质木耳、银耳;

其他变质的淀粉类食品。

那么对应的预防措施为:

不制作、不食用发酵的米面;

不长时间浸泡木耳,不食用变质的银耳;

若购买了湿米粉、河粉、面条等食物,要确认安全正确的储存方法,以及保质期。

当然,高温无法对付食物污染,也不只有米酵菌酸毒素这一种,我们需要提高警惕的食物绝不仅有上述这些。比如:

乳制品、肉蛋食物:若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可能会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它会引起呕吐和腹部绞痛。

米饭:若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了,可能会出现“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它会引起大量呕吐,甚至急性肝坏死。

海鱼(尤其是深色鱼肉的种类):如果在捕捞后没有及时冷藏(4°),鱼肉被细菌“攻占”了,在2-3个小时内便会产生大量组胺,引起组胺中毒。如果是自己出海去海钓,或是购买没有冷藏设备的小渔船所捕获的海鱼,就要小心有组胺中毒的可能性。

一些用未经消毒的生牛乳制成的奶酪:也可能会发生类似的中毒事件。

总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平时发现了可疑的变质食物,或保存不当的食材,可别觉得扔了怪浪费。牢记,高温加热只是最便捷的食物消毒方式,并不是保证食物安全的万全之计。参考资料:[1]AnwarM,KasperA,SteckAR,SchierJG.BongkrekicAcid-aReviewofaLesser-KnownMitochondrialToxin.JMedToxicol.;13(2):-.线上问诊医生免责声明:本文经卓正医疗健康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

distinctclinic.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sp/7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