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大多数人群早餐的第一选择。
它属于优质蛋白,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同时含有多种维生素、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营养价值极高。
但吃鸡蛋也很讲究。有人说生吃鸡蛋更有营养,也有人说不吃蛋黄更健康。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才是真的呢?
生吃鸡蛋,真的更有营养吗?
对于生吃鸡蛋,先不提营养,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便是: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大约10%的新鲜鸡蛋都含有致病菌、霉菌或寄生虫卵。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蛋壳上可能有一种特殊的“0-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即使细菌很少,一旦摄入,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
有些家长喜欢用开水冲鸡蛋加糖给孩子喝,认为这是生吃鸡蛋的“优化版”,可以给孩子更全面的营养。
事实上,用开水冲鸡蛋,鸡蛋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并不能完全杀死,容易引起腹泻和寄生虫病,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此外,生鸡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会抑制胃肠道对蛋白质的吸收。
这样,大量没有时间消化的蛋白质就会进入大肠,在大肠杆菌的作用下腐败,产生有毒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有的排出体外,有的需要肝脏代谢,大大增加了肝脏的工作量。
因此,为了健康起见,不建议大家生吃鸡蛋或吃煮鸡蛋,要把鸡蛋完全煮熟再吃。
吃鸡蛋,到底要不要吃蛋黄?
有人说蛋黄胆固醇含量高,而高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那么,吃鸡蛋不吃蛋黄更健康吗?
每克鸡蛋中的胆固醇约为毫克,吃一个鸡蛋,摄入的胆固醇约为毫克。
胆固醇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和胆汁酸的前体。
科学家发现,人体有能力合成胆固醇,每天的合成量远远大于膳食摄入量。身体能有效调节进食和体内合成的胆固醇,保持体内平衡。
同时,鸡蛋也富含卵磷脂。卵磷脂进入血液后,会减少胆固醇和脂肪颗粒,保持悬浮状态,防止胆固醇和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因此,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鸡蛋中的胆固醇并不那么可怕。
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不吃蛋黄,每周不超过7个。
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脂代谢紊乱患者仍需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