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已经快3个月了,遇到的客户虽不算多,但也非常具有典型。
很诧异国人对保险的认知真的是少得可怜,即便有些高学历的博士和硕士,其对保险的认知也只是一点点皮毛,更不用谈其他压根没接触过保险的人。
但保险作为家庭资产配置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尽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努力,让大家对保险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话不多说,直入主题,如果你没有买保险的打算,可以当作学习和了解,或许哪天就用上了。如果你买过保险了,我只想让你买保险买的明明白白,千万不要白买了。以下分享几种可能让你白买的情形。白买指数5颗星:不清楚险种类型
我习惯将保险主要分两大类:保障型和理财型,但这实际上不是特别严谨的分类方法,因为理财型的保险也同样具有保障功能,暂且这样分以便理解。其中,保障型产品主要分为四大类,即定期寿险、重疾险、医疗险和意外险。理财型产品主要分为养老年金险、子女教育年金险、财富传承终身寿险。理财型保险产品,其特点是既有理财功能,也具有特殊的法律属性、刚性兑付、专款专用等特点。所以千万不要单纯拿这类保险跟其他理财产品作对比,两种不同工具解决不同问题,没有直接的可比性。这一类型产品后续文章会提到,今天重点分享保障型的产品。为什么说不清楚险种类型就可能白买了呢?因为不同的险种是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选错了工具,很可能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你想解决看病医疗费用的问题,但如果你买的是寿险、重疾险或意外险,那就根本没有解决你的问题。下面我来一一分享下各个险种的功能和作用。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是寿险中的一个类别,单独分出来是为了区分终身寿险,因为终身寿险的功能偏理财型和财富传承型,故没有放在保障型产品当中。寿险顾名思义是以人的寿命为保障标的的。意思是如果人在与保险公司约定的条件内发生身故风险保险公司才赔付的保险(当然也有身故或生存都赔付的两全保险,也是偏理财型的在此不作解析)。很明显这种产品的理赔金被保险人自己是享受不到的(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国内这种非常自私和自我的文化环境当中,对此险种认可的人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一般称寿险是“爱与责任”的传递,是为了保障当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倒下了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一般是给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配置此险种。重疾险
重疾险是最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可的险种。其特点是只要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状态之后,保险公司会一次性给付合同约定的保险金。意思是不管你看病花多少钱,保险公司都是赔付约定的金额。这一险种大家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在此只重点分享一点很多人对重疾险作用的误解,以为重疾险是为了保障发生重疾之后没钱看病这一风险。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请大家千万千万记住,重疾险的理赔款不是用来看病治疗的,重疾险的作用是用来。因为患重疾之后肯定没办法继续工作,没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但家庭的正常开支还是需要承担的,比如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日常生活开支等等,而且患重疾之后一系列的康复疗养费用也不少,都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而重疾险就是为了弥补发生重疾之后收入的损失,保证整个家庭经济的正常运转。肯定有人会问,那发生重疾之后大额的医疗费用呢,难道不应该由重疾险来覆盖吗?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分享的医疗险。医疗险
医疗险是重疾险的好搭档,一个用来报销医疗费用,一个用来弥补收入损失。一个是报销型,实报实销;一个是给付型,一次性赔付到位。所以重疾险给人有一种得了病还能赚点钱的感觉,而医疗险就不行,你没有看病花钱,保险公司是不可能给你报销的,所以保险公司赔付的都是你自己花的钱。当然,很多人会问,我已经买了社保为什么还要买商业医疗险?答案很简单,医疗险是对社保的补充。社保的作用主要是一种社会管理功能,其特点是人口基数大范围广,对投保人的身体健康无要求等。但其缺点就是保障的内容少,仅限社会内用药,而社保目录内的药品仅占总药品的1.4%;而且有最高赔付额度(即封顶线),有一定的自付比例和一定的起付线。而一般发生重大疾病后,最后算下来社保整体的报销比例大概在50%-60%,意味着如果医疗费用总共花了20万,大概有8-10万需要自己掏钱。意外险
最后来讲一讲意外险,意外险中对意外的定义有4个关键词“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因有这些定义的限制,所以大家千万别把你自己以为的意外当作意外了。下面用几个小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例1:小明有一份意外险,一次出去爬梧桐山,不小心摔伤了,在路边等待救援,因为夜晚太冷最后染上肺炎死身亡,问保险公司应不应该理赔?
例2:小明有一份意外险,一天爬梧桐山,因突心梗导致失足,头部刚好碰到尖物,失血过多身故,问保险公司应不应该理赔?
例3:王女士在家吃了剩菜出现了肚子痛、呕吐等状况,医院经医生诊断,属于食物中毒,因之前购买了意外险,所以“病”好后,便到保险公司要求赔偿。
例4:如果自杀,买意外险是否理赔?
直接公布答案,例1赔付,虽然最后是染上疾病而身故,但触发原因是因为意外导致的;同理,例2不赔付,虽然是因为碰到尖物(意外)导致身故,但触发原因是因为疾病。在一连串不间断的事故中,主要看最开始触发的原因是疾病还是意外。例3不赔付,因为食物中毒要求3人及3人以上才能算为意外,如果人数达不到,极有可能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故而不算意外。例4分两种情况,大陆保险普遍约定2年内自杀不赔,但2年后自杀依然赔付,香港保险则普遍约定为1年。所以了解意外险的定义是关键,同时需要了解意外险和寿险的差异。寿险只保身故,只有身故才赔偿,如果伤残是不赔付的。但意外险既保身故,还能保障残疾,残疾的赔偿额度与伤残等级挂钩,比如伤残等级是最轻微的10级,那赔付比例为10%,伤残等级为4级,赔付比例为70%,全残(伤残等级%)则赔付%的保额。意外险就先分享这么多,后续还会针对每个险种进行详细解析分享。白买指数5颗星:未如实告知
保险法有个最大诚信原则,在我们实际应用中最多体现的就是在投保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如实告知。据银保监会8月份发布的理赔报告数据,今年上半年保险理赔案例的获赔率高达97%(我看还有谁天天说理赔难的),且理赔时效也非常之快,分布在0.58-2.55天之间。而剩下的3%的未获得理赔的,其理赔报告显示“多为投保前疾病未如实告知”。
可见如实告知是多么的重要。谁都不想成为那3%,这事落在谁身上都成了%而不是3%。所以你看一个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是否专业,从他对如实告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很多从业人员为了业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忽略如实告知,更有甚者拿着保险法的“不可抗辩条款”引导客户故意隐瞒……如果这样,在发生理赔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就很容易发生理赔的纠纷问题。所以,不仅是买保险,无论做什么事,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一个诚实的人。白买指数4颗星:不清楚保额不得不承认,我在几年前购买的保险,后来有人问我买的什么保险,保额多少。我当时居然连保额是多少我还真不知道,可能当时就只是为了买个安心,也不怎么了解各险种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我不希望大家跟我一样糊里糊涂的买保险。保额一定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的。设想如果一个年薪30万的白领,重疾保额只有20万(我相信这样的人肯定不少),那么在发生重大疾病之后,真的能起到弥补收入损失的作用吗?那么保额到底应该如何设定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支出法,二是生命价值法。为了计算简便我一般采用生命价值法帮助大家计算。寿险保额=年收入*10年重疾保额=年收入*3-5年意外保额=寿险保额医疗险保额不用纠结,最基本的都是百万医疗,基本上够用。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有两个数据需要解释一下:1)10年:行业研究表明,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倒下,其家庭通常需要10年时间才能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所以寿险保额需要年收入的10倍;2)3-5年:医学里有个5年存活率的概念,指恶性肿瘤(最高发的重疾)根治术后5年内不复发,再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所以一般要保障重疾发生后3-5年时间的收入损失。当然保额越高,要交的保费也越高,保额需要与保费的预算相平衡,有人找我买个保额要高,保费要低,而且保障要全要好的产品,我只能说要不要我给你设计一款如何,可是保险公司不是我开的。顺便提下保费预算如何设定,根据标准普尔的四象限图,国际标准是20%的年收入,而且在研究行业报告时发现在那些发达国际保险资产的配置比例确实能达到20%这个比例。但毕竟国情不一样,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还非常之高,意思是普通百姓还是比较穷,剩余可支配的收入相对较低,所以一般建议保险配置占收入的10%就已经不错了,同样这也是因人而异,有人保险意识强,有的弱,也没有一定绝对的标准。白买指数3颗星:不清楚保险责任
寿险的保险责任很好理解,就是看被保险人是否身故,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当然也有极端情况下为了骗保而“假死”的),所以寿险主要看下免责条款即可,比如一款定期寿险的除外责任如下:重疾险的保障范围,涉及到保险的合同条款。银保监会为了保护投保人,25种高发、常见的重大疾病,都统一规定了责任范围,意思是如果发生这25种中的一种重疾,那么各家保险公司需要达到理赔条件的标准是一样的,不会出现这家保险公司赔而另外一家不赔的情况。而这25种重疾之外的其他重疾,则由各家保险公司自行设定,这就需要专业的保险经纪人,根据客户的家庭病史和身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产品条款。医疗险的责任范围也简单,最基本最普通的医疗险就是百万医疗,一般医院普通部的住院费用;而中端医疗险可以报销门诊费用,医院的特需部就诊等;高端医疗险则医院的国际部、医院、医院、以及海外就医等。意外险的责任范围前面已经分享过,只要满足4个关键词“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条件即可。最后,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