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家庭聚餐疑食物中毒致7人死亡官方: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0月10日消息,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其间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经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现场提取物检测,未查出氰化物(剧毒类)、有机磷类(农药类)、呋喃丹类(氨基甲酸酯类内吸性广谱杀虫剂)、安定类(催眠)、毒鼠强(鼠药类)等有毒物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毒素中毒。截至昨日,共有7名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2人仍在抢救中。比砒霜还要毒68倍毒性为剧毒物氰化钾的10倍20毫克,仅相当于1片小药片十分之一的重量就可致人死亡!!!耐热,一般水洗、烹调均难以去除这就是黄曲霉毒素的厉害之处!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赶紧跟着疾控君往下看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这个大家庭里目前有12个成员,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虽然我们的肉眼难以看见,黄曲霉菌其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产生的孢子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扩散在空气中,随时会找准寄生体“安家落户”。当温度、湿度适宜,例如一颗花生被黄曲霉菌的孢子相中后,就开始了“发霉”的进程。孢子的菌丝开始生长,这个过程中,黄曲霉毒素被制造了出来。
60%的黄曲霉菌都能产生毒素,但黄曲霉菌生长是需要条件的。毒素要在生长环境好时才会被制造出来,如果环境干燥,孢子就不可能产生,菌丝也不会生长,甚至生长了也不一定会产毒。
在90%的湿度和28-38摄氏度的温度下,黄曲霉菌生长得比较好,产毒素的条件也最合适。这正好就是温暖潮湿的南方常见的天气条件。当食物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就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相中,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中国食品安全杂志》发表的相关论文指出,在中国,广西、云南地区的产毒黄曲霉菌分布较广,总的分布上,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较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摄入量决定黄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黄曲霉毒素B1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毒性最强、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生物毒素。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庆珊介绍,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微克/千克为低毒,50-微克/千克为中毒,-0微克/千克为高毒,0微克/千克以上为极毒。人摄入量大时,即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人,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ppb(μg/kg),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好在霉菌产生的毒素量也很低,只有严重霉变的粮食才可能会含有大量毒素,导致急性中毒。我们所担心的是慢性毒性、甚至致癌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
早在年和年,黄曲霉毒素B1便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人类Ⅰ级致癌物,是目前公认的最强化学致癌物质。在IARC的研究报告中提到,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性,对人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可引起中毒、致死、致畸等危害,对人体和动物的免疫力造成不利影响。
哪些食物更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
食用油也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但通过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此外,根据媒体报道、文献记载等,家庭购买的中药因储存不当也可发生霉变,久泡的木耳也易被霉菌污染,一旦食用均有可能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近年来,“纯天然”和“原生态”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追求,除了购买“土榨油”外,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机自制油的方式。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土榨油”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易氧化变质;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食品安全隐患很大;此外,资源利用率低,会造成很大浪费。
近年,广西及其他省份关于食品黄曲霉毒素的调查结果均提示,散装植物油的检出率、超标率要高于定型包装植物油。
全球高度重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20ppb,黄曲霉毒素总量(AF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ppb。
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就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专家建议1.科研人员应加大“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
2.以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土榨油”生产作坊,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原料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物特别是食用油,能看懂产品的标签、标识以及辨别“三无”产品,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
食物一旦过了保质期即便外表没有异常也不要食用,如食物有异味、外表出现斑点、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更要及时处理,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切掉食物腐败的部分,剩下看起来正常的部分也有可能已经被污染,一般的烹调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不食用才是最安全的。不要片面迷信“纯天然”和“原生态”制品。
本次事件中除了让我们认识到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警示:
冰箱不是保险柜,没有杀菌功能,并不能保证存储的食物永久不变质!
-END-
部分信息来源:综合新京报、央视新闻客户端、食药监总局、南方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