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健康小贴士新冠肺炎与秋冬季节传染病认

北京秋冬季节,空气干燥且早、晚温差大,会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是各种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大学这种人群密度较大的环境中,一旦出现传染病,很容易传播扩散进而造成疫情。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恶化、我国疫情控制良好的新形势下,任何人出现传染病都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高度重视、谨慎甄别。

在此特殊时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秋冬季节传染病的识病防病的相关知识,接下来带领大家了解一些秋冬季节易发的重点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0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VirusDisease)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称为COVID-19。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理。目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我国疫情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

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nCov。该病毒对热敏感,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2、传染源:目前认为主要传染源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包括处于潜伏期、尚未发病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3、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病毒下、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4、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未患过本病者都属于易感人群。

5、临床特点:潜伏期常为1-14天,更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有低热、轻微乏力等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6、诊断:需要有流行病学史(2周内是否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是否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有病例报告社区内有相关症状者的接触史或聚集病例)、临床表现、血常规、影像学及病毒学检测等一系列标准来诊断。

7、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在潜在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对症、支持、氧疗等治疗。

8、防控:通常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新冠肺炎疫苗还没有上市。

小编为大家梳理了现有的新冠肺炎预防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呼吸道传染病:

1)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在户外保证和他人间隔1米以上,可不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仍需坚持戴口罩常态化防控。

2)遵守学校规定,配合测量体温。

3)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动或聚会,尽可能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部或纸巾遮住。不要用手接触眼鼻口。

5)室内保持清洁,勤开窗通风。公共场所,和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6)维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平衡膳食、劳逸结合,科学运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

02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在人群中引起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污染的手、餐具、毛巾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的潜伏期多为1~3天。起病较急,有聚集发病现象。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少数人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目前首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48小时内用药效果显著。早期也可联合清热解毒的中药。确诊流感后,病人应接受呼吸道隔离至少1周,或者体温正常后满两天。

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接种流感疫苗,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并不能完全预防患病。但对于对老年人、肥胖者、有基础病或免疫力低下者仍然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03

肺结核(Tuberculosis)

肺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痰中带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消瘦、乏力、胸闷、胸痛等。一旦出现持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医院检查除外肺结核的可能。

对于肺结核,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

1)感染结核菌人数多,全球17亿人感染,约4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2)病情隐蔽:感染结核菌的人10%会发展成为结核病患者;

3)传染性强:1个未经诊治的肺结核患者1年可传染10~15个人;

4)社会危害大:在我国法定甲、乙类中,发病数和死亡数都排第二。

5)破坏范围大:除头发和指甲外,几乎所有内脏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结核:肺结核会损伤肺组织,造成肺部坏死、空洞、严重时危机生命。

6)健康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高危人群为老年人、有慢性病患者、吸烟及免疫力低下者。

7)一旦确诊肺结核,不要慌,普通肺结核坚持6~8个月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切记不要随意停药、漏药,否则容易转变成耐药肺结核。耐药肺结核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花费高,还可能把家人也传染成耐药肺结核。

04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传染性极强。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空气飞沫和接触均可传染。未患过水痘,也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青年人是水痘易感者。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水痘的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持续1~2d即迅速进入出疹期。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皮疹分批出现,各期的皮疹并存。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初期表现为小红点,容易被误诊。

一旦患上水痘,医院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隔离,配合防病部门采取的各种措施。急性期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避免抓伤和继发细菌感染。皮肤用外用药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还可以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应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α-干扰素等药物

为防止发病,尽可能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不要与水痘患者接触,房间保持开窗通风,晒被子、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易感人群还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一般接种两剂,间隔6-8周。

05

麻疹(measles,rubeola)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儿童多见,患麻疹后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的潜伏期是6-21天,平均10天左右。麻疹患者早期似“感冒”,2-3天后口腔内两颊出现小白点,周围红晕,继而融合成片,为麻疹特征性体征。第4天开始,全身出现皮疹,2-5天内出齐,疹退后留下色素沉着及脱屑。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麻疹患者若伴面色苍白、咳嗽气急、口唇发绀,提示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

易感人群接种麻疹疫苗、及早发现病人、做好隔离和治疗是防控麻疹的关键。麻疹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06

风疹

(rubella,Germanmeasles)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好发。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风疹病毒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母乳和胎盘传播。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但多见于1-5岁儿童,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易导致胎儿畸形。

风疹的早期症状与感冒或荨麻疹相似,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常见发热、咽痛,2-3天后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并出现淡红色细小皮疹,短期内扩展到全身,奇痒或微痒,躯干部皮疹较多,手掌、足底无疹。2-3天皮疹消退。少数患者可引发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确诊有赖于风疹病原学检查。

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早期可抗病毒治疗。风疹患者需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07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染。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冬春季好发,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密集处易传播和流行。患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潜伏期为14-21天。初期往往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1-2天后腮腺开始肿大、疼痛,张口时加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会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脑炎、心肌炎、肾炎等。根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等检查可确诊。

治疗主要是对症用药,发病早期可采取抗病毒治疗。腮部可用靛蓝或青黛外敷,中药板兰根、夏枯草煎水内服。

腮腺炎病人在腮腺肿大的前三天到肿胀消失后这一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因此病人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

二、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秋冬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菌痢)、诺如病毒肠炎、甲型肝炎等。我校内以菌痢、诺如病毒肠炎多见。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0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典型的普通型菌痢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以转成慢性菌痢。化验粪便常规镜检有大量白细胞≥15/HP,并可见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到痢疾杆菌。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本病预防主要做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对于预防该病尤为重要。

02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性腹泻:又称为“冬季呕吐病”、“胃流感”或“胃肠炎流感”。全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秋冬季。是由诺如病毒属感染人体引起的腹泻,具有起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是非细菌性腹泻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人的大便和呕吐物中带有大量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它的感染很像夏季多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很短,多在24~48小时内发病。病人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大便像水一样,量较多,没有脓血。有些病人表现有头痛和低热。大多数病人不用治疗,2~3天后可自愈,但年老体弱的病人可因此发生脱水或其他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故呕吐或腹泻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不需抗菌素,应及时对症、补充呕吐和腹泻时消耗的水分预后良好。诺如病毒有多种型别,感染过一种后获得的免疫保护时间不长,还有再次感染发病的可能。目前无疫苗来预防。

综上,为大家整理一下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病人需隔离至康复后3天。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个人手卫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杜绝吃生冷海产品及腐败变质食品;不喝生水;少吃外卖;分餐制。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5、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清洗消毒被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衣物等。

温馨提示

北京市疾控部门要求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出现腹泻的患者,至肠道门诊就诊。医院无肠道门诊,故需转诊至外院肠道门诊诊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冬季节易发传染病的识病防病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学习与工作中,保证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为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我们应尽的努力。

内容

来源医院

封面

兰潇

编辑

张悠然、高廷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tp/5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