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定义: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

常见原因: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

1禁食河豚鱼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或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河豚鱼含有剧毒物质,其中以卵巢最毒,肝脏次之,每年春季(河豚鱼生殖产卵期)是中毒高发季节。

中毒症状:发病迅速且症状剧烈,一般在食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先感觉手指、口唇等麻木或有刺痛感,胃肠道症状,继而四肢无力,甚至全身麻痹成瘫痪状,病死率一般为20%,严重时可达到40~60%。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气泡鱼)及其干制品,我国明令禁止餐饮单位提供河豚。

2预防鱼类组胺中毒

中毒原因: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鲐鲅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组胺中毒也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中毒症状: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食后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主要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晕、头痛、胸闷、心跳呼吸加快,可出现荨麻疹等。

预防办法:食用海产青皮红肉鱼类注意如下:

1、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注意运输环节应符合安全保存的要求,并避免在常温条件下存放时间过长(或解冻时间过长)。

2、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烹调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应选用加热充分的烹调方法,不宜油煎或油炸。

3、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服用降压药、治疗抑郁症等药物的患者不宜食用含组氨酸多的上述海鱼。

3预防有毒贝类中毒

中毒原因:“赤潮”期(一般5月至9月)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贝类(织纹螺、紫饴贝等)摄食有毒藻类后,富积和蓄积藻类毒素,人们食用含毒素的贝类后可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中毒症状各不相同,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起。唇、舌、指尖逐渐至腿、臀、颈部等出现麻木;或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记忆丧失,还可有出血斑;或初期面部和四肢暴露皮肤出现红肿等;重者发生急性肝萎缩或呼吸困难,严重者常在2~3小时内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率约为5~18%。

预防方法:注意有关部门发布的赤潮信息,不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类。食用贝类时要除去其内脏。

4预防雪卡毒素中毒

中毒原因:摄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鱼(珊瑚鱼为主)而引起。常见为多种石斑鱼、梭鱼、黑鲈和真鲷等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海洋内有毒物质,造成雪卡毒素在深海鱼体内尤以内脏中蓄积,鱼越大,含毒素可能越多。每年赤潮期和2-3月生殖期是危险期。

中毒症状:一般食用后2~10小时出现疲惫状,轻者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严重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麻痹,部分病人有特异性温度感觉倒错特征,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方法:食用珊瑚鱼等深海鱼类应尽量避免在赤潮期和2-3月份进食、避免进食1.5公斤以上、避免进食鱼头及内脏;购买后最好放养15天左右,待毒素排除体外后再食用。

赞赏

长按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sp/2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