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市食药监局接到市卫计局报告,称3人在石岐区某餐饮店用餐后感到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腹痛、头晕等症状,怀疑食物中毒。接报后,市食药监局迅速安排执法人员对相关消费者及石岐区该餐饮店进行调查以及现场检查。
事件经过11月11日晚,3名市民在石岐区某餐饮店进行生日聚餐,进食了水煮鱼、辣子鸡、青椒皮蛋和毛血旺等食物。次日凌晨,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腹痛、头晕等症状,医院就诊,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病程约3天。
经调查,该事件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后续查处市食药监局对提供该中毒餐次的餐饮店进行立案调查,对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且超范围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责令该单位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的食品烹调和保存方法,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不想中招?“暖冬”天气,细菌性食物中毒须警惕
由于今年冬季恰逢遇到“暖冬”,气温偏高,各种细菌生长仍处在活跃期,尤其是食物在制作、储存、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更为多发。为此,小卫士特别提醒市民和餐饮服务单位,冬季莫忘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知多D细菌导致发病的原因有两种:1.由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这类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经过高温蒸煮,细菌多可被杀死,食入后可不引起中毒;
2.是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释放出肠毒素,毒素被肠道吸收后引起肠道分泌与蠕动功能异常,发生腹泻,属于这类中毒的常见细菌有葡萄球菌、肉毒杆菌。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经高温处理后虽可杀死细菌,却不能破坏毒素,食入后仍可发生中毒。
人们一旦进食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品,通常会在2~48小时之间出现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粘液脓血便或水样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
通常,以细菌感染为表现的食物中毒可以短期使用抗生素。但是,对由细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则主要是清除毒素、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一些特殊细菌污染引起的中毒如肉毒杆菌中毒还需要抗肉毒血清等特殊治疗,出现呼吸衰竭时还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应急措施。症状较轻的病人经过催吐、导泻、禁食等处理,就可以恢复。吐泻严重的患者,医院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并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杀菌,如果已查明导致中毒的病原菌,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手段1选材新鲜:食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单位要把好原料采购关,不用病死的禽畜肉和变质食品原料。
2储存及时:做好禽畜肉、鱼及含蛋、奶或肉馅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或原料的冷藏工作,防止食物腐败变质;食物原料尽可能减少在常温下的放置时间;不能及时制作的海产品,必须保存在冷库中;避免过早制作食物,尽可能缩短食品加工至食用时间;盒饭桶饭严格按照冷藏、加热保温等工艺要求,控制温度、时间、保质期。
3洗消到位:食品加工环节保持清洁、消毒,食具严格消毒;厨房烹调用具生熟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生食的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自制的发酵食品、腌腊食品,在制作时必须严格消毒。
4高温彻底:动物食品中易受污染部分,如内脏、蹄等必须彻底清洗,经高温煮熟煮透;肉及肉制品在出品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5凉菜少食:集体食堂不外购熟食,不供应改刀冷菜、生拌菜、生食水产品和隔顿饭菜;餐饮经营单位不超范围、超能力加菜或供应烧卤熟食等凉菜,不供应生的虾、蟹或经盐腌制的蟹。
6人员卫生:食品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规范操作,严格执行肠道传染病的调离制度。
7做好防蝇灭鼠、灭蟑螂工作。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不可自行乱服药物,以免贻误病情的治疗,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及时组织就诊的同时,应主动向当地食品监管部门报告,妥善保存可疑食品或病人排泄物及相关票据,以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中毒原因,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或。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