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近期野生海鳗疑似被雪卡毒素污染,导致食用后出现严重食物中毒情况。因雪卡毒素不能经高温加热清除,在鱼体内含量很低,染毒鱼类在感官、嗅觉和味觉上没有异常,现有检测技术也不能很好地检出。现提醒广大市民近期尽量勿食用海鳗等珊瑚鱼类,苏眉、东星斑、西星斑、老鼠斑、青斑、杉斑、芝麻斑、老虎斑、龙趸、红斑、红曹等均为易感染雪卡毒素的鱼种,鱼类内脏、鱼头、鱼皮更易积蓄毒素。
为什么鱼类含有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主要来源于一种腰鞭毛藻-冈比尔盘藻,冈比尔盘藻主要生活在珊瑚礁周围,也可附着在其他海藻上。生活在珊瑚礁周围海域的许多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这类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造成雪卡毒素在鱼体内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雪卡毒素对鱼类本身并不致病,但可使进食这种鱼类的人中毒。
临床表现
一般在进食后2~10小时出现临床症状,病程可持续2~3周,可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特症性的温度感觉倒错表现。一般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特征性温度感觉倒错表现为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急救措施为迅速清除已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下面我们看看食物中毒的原因:
食物中毒
知多少?
餐饮知识系列宣传——动物性食物中毒
一、概述
定义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
常见原因
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
二、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动物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1
禁食河豚鱼
(除农业部规定的符合养殖加工要求的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外)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或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河豚鱼含有剧毒物质其中以卵巢最毒,肝脏次之,每年春季(河豚鱼生殖产卵期)是中毒高发季节。河豚鱼引发的食物中毒发病迅速且症状剧烈,病死率一般为20%,严重时可达到40?60%。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气泡鱼)及其干制品,我国明令禁止餐饮单位提供河豚。
2
预防鱼类组胺中毒
中毒原因: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组胺中毒也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此类中毒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
预防方法:
食用海产青皮红肉鱼类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注意运输环节应符合安全保存的要求,并避免在常温条件下存放时间过长(或解冻时间过长)。
②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烹调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应选用加热充分的烹调方法,不宜油煎或油炸。
③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服用降压药、治疗抑郁症等药物的患者不宜食用含组氨酸多的上述海鱼。
3
预防有毒贝类中毒
中毒原因:“赤潮”期(一般5月至9月)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贝类(织纹螺、紫饴贝等)摄食有毒藻类后,富积和蓄积藻类毒素,人们食用含毒素的贝类后可引起中毒。此类中毒症状各不相同,死亡率约为5?18%。
预防方法:注意有关部门发布的赤潮信息,不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类。食用贝类时要除去其内脏。
4
预防雪卡毒素中毒
中毒原因:摄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鱼(珊瑚鱼为主)而引起。常见为多种石斑鱼、梭鱼、黑鲈和真鲷等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海洋内有毒物质,造成雪卡毒素在深海鱼体内尤以内脏中蓄积,鱼越大,含毒素可能越多。每年赤潮期和2-3月生殖期是危险期。
预防方法:?
①应尽量避免在赤潮期和2-3月份进食珊瑚鱼等深海鱼类;
②?避免进食1.5公斤以上的珊瑚鱼等深海鱼类;
③?避免进食鱼头及内脏;?
④购买后最好放养15天左右,待毒素排除体外再食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