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9月日消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0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指出:当前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尽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游,可正常安排国内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克卢格9月17日说,欧洲每周新增确诊病例数据已超过今年3月欧洲疫情“峰值”,“应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1
我国内地均为低风险地区
国庆中秋期间可正常旅游
截至9月1日,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超过万例,累计死亡超过95.9万人;近一周平均每天全球报告新增确诊病例超过8万例。
我国内地报告从8月1日以来无本土感染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8月9日起至今内地均为低风险地区。
在重点风险提示中,中国疾控中心提出,00年国庆中秋期间我国境内旅行需要重点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我国境内各地均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可以正常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当本人出现发热症状或其他不适宜旅行的疾病时,应推迟或取消旅行。
旅游期间,尽量减少去往封闭场所和人群聚集场所,减少聚餐。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密闭和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
出境前后或需隔离8天
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旅行限制措施。
跨境旅游中,如果目的地要求旅行者入境后隔离医学观察14天,同时我国对入境人员也要隔离观察14天,出境前后最长可能需要8天的隔离观察,将严重影响短期旅行体验。
因此建议个人权衡出行时间,尽量避免国庆中秋假期非必要的跨境旅行。
境外疫情此起彼伏、持续蔓延扩散中。
美洲区:近期报告新增病例数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疫情最严重地区,每周报告新增病例数约为全球的一半。
东南亚区:疫情增速最快,每周新增报告病例数将要超过美洲地区,尤其是印度疫情持续明显上升。
欧洲地区:疫情5至6月略有下降后再次上升、迄今峰值已经超过春季且仍在上升中。
东地中海区:疫情在8月略有下降后再次上升,季节性的宗教和文化群众聚会、婚礼庆典和其他社会活动系该地区疫情反弹的原因。
西太平洋区:每百万人口的累计病例数和死亡数全球最低,近期疫情相对平稳。
非洲地区:疫情从7月底出现下降趋势。
3
旅行期间如何预防新冠?
①旅行期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
②游玩过程中应有序排队,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封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在餐厅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③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消或中止旅行。
④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⑤如果是境外旅行归国人员,应按照我国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入境口岸海关核酸检测、入境地集中隔离后期核酸检测、居家隔离期满后核酸检测。
4
旅行期间其他风险提示
1)食物中毒
5~10月为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在食品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形下,食物中毒发生可能性会有所增加。
★感染原因:
我国内地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主要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表现为集体进食同一种或多种受污染或变质食物后,多人集中发病。
★临床症状:
患者常在进餐后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
★预防措施:
①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②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
③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④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诺如病毒病
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报告数起国内外旅行团暴发诺如病毒病疫情。9月以来,全国已经报告超过30起诺如病毒病暴发,涉及病例约例,无死亡;主要发生在学校。
★感染途径:
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临床症状:
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3天后恢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预防措施:
①注意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②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③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
④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5
疫情反弹三重因素:
休完假+开学了+多聚集
▲9月1日,人们戴口罩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园行走。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从夏末转入初秋,在休假季结束、开学季到来、各类聚会活动增加多重因素影响下,欧洲新冠疫情反弹加剧。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克卢格9月17日说,欧洲每周新增确诊病例数据已超过今年3月欧洲疫情“峰值”,“应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6疫情红色区域又现,升至55省确诊人数7天翻一番★西班牙:当地时间1日,西班牙卫生部最新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三天,西班牙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加了超过3万例,平均每天新增1万多例,其中,首都马德里大区新增病例占全国总数的38%。为控制疫情蔓延,马德里大区的全新管控措施从1日正式开始实施,共计37个区域进入管控状态,约有85万居民在未来14天,除就医、工作等必需的行为之外,不能进入或离开这些被管控的区域。同时,马德里大区还加强了对公共交通容量的控制。0日,西班牙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被迫取消计划上演的威尔第著名歌剧《假面舞会》,因为此前有民众抗议说歌剧院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将观众座位安排得太近。西班牙卫生部应急与预警协调中心主任费尔南多·西蒙日前也称,西班牙疫情“确实正在迎来第二波暴发”。★英国:截至当地时间1日,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接近40万例,单日新增4千多例。鉴于严峻的疫情形势,英国“联合生物安全中心”当地时间1日将英国新冠肺炎疫情警戒级别由3级提高到4级,英国新冠肺炎疫情警戒级别共分5级,调至4级意味着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的速度很快。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警告说,目前病毒感染人数大约每七天翻一番,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到10月中旬,英国每天可能会新增5万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英格兰首席医疗官称,现在的季节对呼吸道疾病传播有利,而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利,未来六个月将是关键时期,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目前,英国政府已将违反防疫规定的处罚提高到最高1万英镑,约合元人民币。同样是在1日,英国交通大臣表示,如果人们不严格遵守,那么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防疫限制措施。★法国:根据法国公共卫生局1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天下午点,法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小时内新增例,单日新增死亡53例。数据显示,法国过去7天有4千多名新冠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其中多名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在近期新增病例大幅增加之后,入院人数、重症监护人数都随之快速增加,医院承受的压力也在增长。过去7天,法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比例上升到5.9%。法国现有55个省为疫情红色区域,约占全国个省份的一半。★德国:
德国病毒学家、医院病毒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日前对媒体分析说,德国目前疫情反弹比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国滞后一点,但不可掉以轻心。
▲9月4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00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配备口罩和防护隔板的工作人员对一名参观者进行安检。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德国卫生部长施潘9月1日说,暑假后返程客流、社交聚会、庆典聚集等是德国目前新冠感染病例快速增加的原因。
对下阶段的防疫措施,他这样“划重点”:
第一,德国部分邻国新冠感染率显著高于德国,德国民众如无必要应避免秋冬假期前往较高风险地区。
第二,应为高风险群体提供特别保护,对养老院等设施的预防性排查等将成为德国秋冬季新冠检测重点之一。
第三,德国计划秋季开设一批地方区域性发热门诊,专供有典型呼吸道症状的病人看病。
7欧洲“第二波”疫情暴发?
其实,今年6月,随着当时一些国家新冠疫情反弹,“第二波”疫情的说法就曾屡屡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月19日曾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还没有对“第二波”疫情的准确定义,一些地方新增病例数反弹不一定就意味着“第二波”疫情,有可能只是第一波疫情的“第二个高峰”。
他当时解释说,通常的理解是,第一波疫情的单日新增病例数降到非常低甚至为零,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病例数再次大量增加,这才可以算是“第二波”疫情,通常季节性流感就会有这种变化。“第二个高峰”是指第一波疫情还没有结束,单日新增病例数还没有降到很低,但因为各种防控措施而在相对较低水平上稳定了一段时间,然后随着防控放松等因素疫情反弹。
有关“第二波”疫情之说之所以格外牵动神经,除了因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危害惹人担忧,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百年前“西班牙流感”疫情的惨痛教训令人警惕。根据科研机构复盘的病亡率曲线,“西班牙流感”的“第二波”疫情“杀伤力”最大。■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综合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北京日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央视财经、新华国际头条、湖北经视、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本文编辑:小璇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