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8851.html
近几十年来,全球食物过敏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健康挑战之一,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人们很容易把食物过敏同各种类型的食物不良反应混淆,以至于常把进食后的腹胀、腹痛、反酸、心慌、头痛等各种不适症状都一股脑儿算在食物过敏上,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真正的食物过敏。食物过敏中有哪些误区
什么是食物过敏?
真正的食物过敏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食物蛋白质的一种异常反应。这些异常反应是通过体内一类特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即IgE)或免疫细胞产生症状的,因此我们常常据此将食物过敏分为两大类: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
不同的食物过敏类型及症状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常常是速发型的,通常在进食后30分钟到2小时内发作症状。当IgE与特定食物蛋白质结合时,组胺等化学物质就会释放到体内,引发各种症状,可能出现全身瘙痒、皮肤潮红、风团、口唇或眼睑肿胀、吞咽不适、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头晕、黒矇,甚至出现严重的喉头水肿、低血压休克而危及生命。人类几乎可能对任何食物过敏,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鸡蛋、牛奶、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和小麦,据统计,这8种食物过敏原大约占到了总体反应数的90%。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则常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包括反复呕吐、慢性腹泻、便血、体重减轻或吞咽困难。这类食物过敏通常需要仔细的问诊,依赖于病史进行诊断,有时还需要变态(过敏)反应科和小儿消化科共同会诊,并进行内窥镜检查来帮助诊断。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的应激反应是有时效性的,去掉外来刺激(即禁食不耐受的物质)后,机体中的特异性抗体会慢慢消失,从而使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大多数人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禁食,待症状完全消退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大部分食物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重新接受,只有极少部分的孩子仍然存在不耐受症状。
根据检验IgG的结果,可以做出这些处理:“<50u”为正常;“+”要尽量少吃不耐受的食品或者在正常进食情况下减少吃的次数;“++”需要轮换进食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可以进食不耐受的食物;“+++”严格禁食,半年后再次检测IgG,根据检测情况考虑是否可以进食不耐受的食物。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除了食物过敏以外,医学上将那些不涉及免疫系统,且通常不是食物蛋白质引起的食物不良反应,称为“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真的很像。有调查表明,食物不耐受会出现慢性腹泻、腹痛、溃疡、消化不良、皮疹、红斑、皮肤瘙痒、偏头疼、失眠,甚至出现关节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过敏的人群中同样会发生。
比如乳糖不耐症,这是因为机体因各种原因缺乏乳糖酶来消化牛奶中存在的乳糖,而导致的一种代谢紊乱,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牛奶后的腹胀、腹部不适和腹泻。这类情况主要通过病史诊断,有时偶尔需要进行氢呼气试验确诊,并不需要进行食物过敏原的检查,这类患者也不需要完全戒断乳制品,只需要进食无乳糖制品就可以了。
医院会进行所谓“食物不耐受”的抽血检查,检测的是“食物特异性IgG”,这类免疫系统的抗体的具体临床意义迄今仍未完全明了。但至少通过上面讲述,我们知道这既不是IgE相关的食物过敏,更跟真正意义上的食物不耐受没有关系。所以在临床接诊患者时,是否需要选用这种检测方法,以及如何解读这种检测的结果,都要非常慎重。
食物不良反应≠食物过敏
其他食物可能由于含有某些化学物质而具有药理作用。比如巧克力、阿斯巴甜、味精、硝酸盐/亚硝酸盐、酒精和咖啡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引发偏头痛、心慌、皮肤潮红或各种情绪变化等不适症状。这些反应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同样缺乏可用于确诊的测试,诊断主要依赖于问诊和观察。
另外一类食物不良反应也可能是毒性作用的结果,例如来自错误处理或变质的食物。食物中毒引起的皮肤或胃肠道症状可能类似于过敏反应。然而,食物中毒反应常会同时影响数人,而如果再次食用经过正规处理的同种食物,则不会出现不良症状。
食物过敏的诊断
对于食物过敏,不能盲目地依赖某一项检测而轻易下结论,否则,白白受罪抽血扎针、过度限制饮食、降低生活质量姑且不谈,要是影响了幼儿的生长发育就得不偿失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查出真正的食物过敏原,则会随时面临过敏严重发作进而危及生命的风险。
因此,怀疑食物过敏的患者,需要由有经验的变态(过敏)反应专科医师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结合检查结果,细致地鉴别诊断。有的患者甚至需要在变态(过敏)反应专科进行食物激发试验才能确诊,进而予以合理的用药和防护。
1.RuchiS.Gupta,etal.JAMANetwOpen.;2(1):e.
2.Pereira,Brettetal.JAllergyClinImmunol.Volume,Issue4,–.
3.Bruijnzeel-KoomenC,etal.Allergy:50:-.
4.BoyceJA,etal.JAllergyClinImmunol.;(suppl6):S1-S58.
5.MimiL.K.Tang,etal.InternMedJ(),47:-.
文章来源: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