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上学向知识的海洋进军。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学校位于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45号,隶属普洱市文化体育局。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原名思茅地区体育中学,建校于年9月5日,其前身为年8月1日创办的思茅地区少体校。年更名为思茅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学校名称为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年10月学校从中心城区搬迁到南部体育运动中心新校址,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建有教学楼1幢,共有14间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等。以及学生宿舍楼、食堂餐厅、沐浴室、厕所等配套设施,训练场地有5块篮球场、1块室外田径场和足球场、2块沙滩排球场、3块陀螺场,为各项目开业余体育训练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共有初中义务教育3个班级(初一至初三年级);职业中专11个班级,在校运动员及学生人。职业中专主要开设运动训练(篮球、足球、网球、田径等)、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球、高铁乘务员)专业。学校共有教职工人员编制52人,现在职在编教职员工51人(教师编制20人,教练编制24人,财务人员3,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现有高、中、初职专业技术人员47人(教师编制20人,教练编制24人,财务人员3),其中高职16人,中职17人。学校设办公室、教务处、训练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处、总务处、规划建设办公室等7个职能处室,以及党支部、工会、团委等党群机构,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
1.2学生情况。招生规模年学校完成招收新生人,比上年的人减少30人。在校生规模:年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比上年的增加38人。毕业生规模: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人。学生结构:年我校学生与年学生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有义务教育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两部分构成。巩固率93.2%。
1.3教师队伍。生师比:年我校生师比为29.5:1,比上年的增大,主要是学生人数增多,有部分教师退休。双师型教师比例40%。年我校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比为:2:3,占40%,比上一年比例有所增长;兼职教师与我校专任教师比为2:5,占40%,比上一年比例有所增加。专任教师中我校有硕士学历的有3人,其中2人为国民教育硕士,1人为全日制硕士,目前,我校暂无博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为:2:5。
1.4设施设备。与年没有变化。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学校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秉承以立德树人,促进就业为宗旨,学生活动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生文化课合格率:96.5%。职业技能合格率:96%;体质健康合格率:%;毕业率:99%。
2.2在校体验。理论学习满意度97%、专业学习满意度98%、实习实训满意度99%、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96%、生活满意度96%、校园安全满意度98%、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98%等。
2.3资助情况。学校严格执行上级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职业高中学生每人每年元,在籍在校的高一、高二学生全部得到补助。
2.4就业质量。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开有休闲体育专业及运动训练专业,其中休闲体育专业包括高尔夫班,高铁乘务员班。高尔夫班学生就业率达%,初次起薪在元左右。运动训练班年有人报名参加考试,参加考试人数94人,通过二级运动员单招、高水平考试及云南省普通高考三校生考试等形式,有78人录取到扬州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普洱学院等高等院校就读,升学率达83%。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以上一年度相比没有变化。
2.5职业发展。各专业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我校是一所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学校开设有运动训练专业及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及体育高考学生,其中,运动训练专业开展的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体操、射箭等项目。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包括:高尔夫项目及高铁乘务员方向的学生,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以学生就业为主。
3.2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公共基础课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心理健康、人体、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职业健康与安全、形体课、现代礼仪、专项理论等;专业设有体育运动训练、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球方向、高铁乘务员方向);拥有硕士研究学历3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15人,专科2人,副高级教师职称8人。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优秀年轻教师入伍,每年送教练员、文化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信息化教学缺乏必要的硬件信息化设施设备。学校拥有实训基地有田径场一块,塑胶篮球场五块。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勐邦拉国际高尔夫球会和广西柳州卧龙湖高尔夫球会。学校通过网络与教材相结合,开展教研活动。教材选用职高部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国家规划新教材。
3.3教师培养培训。年我校29人参加网络专业培训;有29人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
3.4规范管理情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特长学生发展机制。聘请北京商锟教育集团优秀教师到我校授课。规范化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加强后勤制度建设。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总负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总务主任具体抓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有关后勤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抓手。实行了购物、领物、收费登记制度,实物台帐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准确无误地收取开学初的各种费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各种帐务核算,结清代办费。同时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点、核实工作。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处理食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食堂管理员工作职责》、《食品卫生检查制度》等管理制度。学校从中层干部中选派安全责任人负责食堂管理,实行陪餐制度,以此强化后勤员工的服务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杜绝食品中毒等类安全事故。还注重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及时通报媒体报道的食物中毒等事件,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3.5德育工作情况。每个班级都开设政治课,在政治课中穿插德育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际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墙的内容,年在校园各个教学楼过道、教室及教室办公室悬挂了文化宣传卡片;每周对各个班级进行考核打分,每月汇总一次,按积分评出文明班级,每个月的第一周升旗仪式上宣布,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等。学校建友团委及学生会,学生会人员参与学校晚点名。
3.6党建情况。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学校以其校风正、师资高、管理严、质量好跻身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校行列。以“两学一做”、“一岗双责”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校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发挥全体党员作用。联系墨江现坝留乡挂钩户,学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普洱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年学校与北京商锟教育集团继续合作办学。与云南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五年制大专班。
4.2学生实习情况。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拟定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强化领导,一把手校长为学校实习、就业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由学校招生就业处与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对接,并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跟踪。年学校外出实习学生40人以上。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我校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同时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参加云南省二青会预赛获得金牌19枚、银牌18枚、铜牌23枚。
5.2社会服务。组织开展普洱市青少年运动会篮球比赛,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普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5.3对口支援。年我校派出刘晓龙同志分别到墨江县大掌村进行驻村帮扶,学校校级领导及中层领导多次到墨江县哈布孔村、大掌村挂钩点了解村民情况,并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免学费补助74.71万,用于弥补日常办学经费不足,如外聘人员工资,校园维修维护等。
6.2政策措施。学校编制为52名,实有人数51人。强化学校发展方向,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议,教职工大会,审议表决学校重大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学校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职工服务,后勤为前勤服务的服务模式。实行全员聘任,实施绩效管理。年形成了学校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已报批实施。
7.特色创新
高尔夫专业紧密结合市场环境对高尔夫产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办学体制,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主线,大力推进“校企联动,岗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建成为课程体系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实训条件完善、服务特色鲜明,在普洱市具有引领作用、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重点专业。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还
没有真正确立,运用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三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学生越来越多,现有的教学楼、宿舍楼及学生餐厅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
主要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学习,通过组织学习,使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职业教育不断奋斗。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充分了解政策法规,不断改革创新。三是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