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西安市鄠邑区一家三口在食用采摘的野蘑菇后,没想到三人先后中毒,其中一人身亡。
7月14日上午,记者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抢救室外见到了刘先生,出事的是他的爱人和两个女儿。
刘先生说,7月12日晚上,她们三人突然开始上吐下泻,情况比较严重,当时都有些昏迷。
据了解,12日当天,刘先生的爱人在自己上班的地方清扫垃圾时,发现在一片草地里长有蘑菇,于是采摘后回家,将蘑菇做菜,晚饭和两个女儿一起食用,而刘先生当时并未在家。没想到当天晚上三个人就出现了头晕,呕吐的症状。于是,刘先生赶医院。
据刘先生讲,当时医生初步判断是中毒,医院医疗设备有限,让医院。随后,刘先生紧急将三人转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生经过化验,确定是食物中毒。
据刘先生说,当时虽然被确诊为食物中毒,不过家人判断情况不是很严重,再加上为了方便照顾三名患者,于是,在交大一附院看完后,刘先生将三人又接回家中,方便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让刘先生万万没想到的是,三人回到家后,情况恶化,7月13日凌晨,刘先生9岁的小女儿不幸离世。
7月14日早上,刘先生的妻子和大女儿再次被送到西安交大一附院进行救治。上午10点左右,记者在病房里见到刘先生妻子时,她意识清醒。
刘先生妻子说,“我看那蘑菇上有白色的点点,小时候我舅舅给我说这种蘑菇可以吃,而且蘑菇上有虫吃过的痕迹,颜色不鲜艳,我就摘了一塑料袋,当天晚上就把蘑菇都吃完了,大女儿吃的比较多。”
令刘先生妻子没想到的是,她和两个女儿在吃了自己采摘的蘑菇后,竟然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专家提醒:在大约种伞类菌中,无论从生物学性状或生态、习性、形态结构上,均未能找出某种规律来区分有毒或无毒蘑菇。对于野生蘑菇,不要随便采摘食用;来路不明的,也不要食用。尤其节假日期间,大家吃喝玩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祸从口入。
1.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2.切勿采、食野生蘑菇。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食用野生蘑菇习惯的消费者,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不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3.食品经营者要切实加强管理。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4.发生食物中毒时要及时处置。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要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同时还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餐饮单位一旦发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关于辨别毒蘑菇的这五种说法,都不靠谱!!
说法一:看颜色。颜色鲜艳的有毒,长得朴素的无毒。
这是辨别毒蘑菇方法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但毒蘑菇的种类多,不同地域差别极大,颜色更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营养高、味道好的榆黄菇就是漂亮的金黄色,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很受欢迎的野生红菇,也是鲜艳的红色外表。反之,“长相”朴素的有毒蘑菇也很常见,比如鹿花菌,外表符合“无毒蘑菇”的标准,实际却毒性很大;白毒伞颜色洁白,外表朴素,却是近年来造成多人死亡的元凶。
说法二:看生长地带。长在阴暗潮湿、肮脏地带的有毒,长在清洁草地或松树、栎树上的无毒。
蘑菇中的毒素源于生物体自身,而非外界环境影响,生长在什么位置与蘑菇是否有毒并无关系。事实上,作为大型真菌,所有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多生长在阴暗环境,且必须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湿度。阴暗潮湿环境也是无毒蘑菇的主要生长地。
说法三:看形状。菌盖突出,有菌环、菌托的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蘑菇没有特定的形状特征。按照这一鉴别标准,虽然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批毒蘑菇,但不适用的也很多。比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甚至死亡。而我们常吃的草菇、竹荪等都有菌托,却味道鲜美,安全无害。所以,通过形状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靠。
说法四:看有没有虫咬痕迹,毒蘑菇虫蚁不食。
人与动物的生理结构不同,彼之砒霜,可能是我之蜜糖。比如,俗称BT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被广泛用于杀虫领域,可导致多种害虫中毒死亡,但对人体无害。而致命白毒伞却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说法五:做测试。比如,用葱在菌盖上摩擦,葱变色则证明蘑菇有毒;与大蒜、大米等同煮,蒜、米变色为有毒;在挤出的汁液中滴入白醋,变红色或蓝色说明有毒。
一般认为,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毒蘑菇可分为六大类:胃肠损害型、神经损伤型、过敏型、溶血型、呼吸受阻型和肝脏损害型。前三类通常症状较轻,后三类则会致命。不同类型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各不相同,其检测和解毒方式也相差极大。一种测试方法也许能检测出某一类或某几类毒蘑菇,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毒素,所以,单纯依靠一种毒物测试法都不保险。
上述各种辨别方法,很多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我们不能说它完全不对,但可以肯定其各有局限性。
事实上,目前我国已经发现多种毒蘑菇,尚无任何一种辨别方法可以作为普适标准。
如果想食用野生蘑菇,遵照以下三个原则才是相对安全的:
1.自己是不是真的认识,专业人士是否采过、吃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吃。
2.见到自己不认识的蘑菇,可拍摄采前和采后的照片请教专家,或直接请教当地人,请他们帮忙判断是否有毒。
3.如果既不认识,又找不到专家或当地人确认,就不要采食,以免中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