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老公身体一直都很健康的,怎么可能猝死,一定是有别的原因”,面对丈夫离世的消息,医院时的马太太悲痛欲绝的说道。
今年41岁的马先生是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管,家有贤妻和一个儿子的他事业很顺利。两年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他和妻子卖掉了原先的房子,在市一中附近贷款买了套大平米的学区房,想着以他当下的收入压力并不大。
一家子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未来可期的日子随着马先生的猝死戛然而止。一个多月前,为了公司一个大型项目,马先生几乎是天天加班到凌晨,整个人都疲惫不堪,可是快到年终了,绩效拿多少就看这一回了。
上周晚上加班时,马先生突觉胸闷气短,刚想着站起来透透气儿去,就突然晕倒在地上了,同事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但等到急救人员到达抢救时发现他已经呼吸停止了。
马先生的猝死让家人心痛不已,丈夫的离世及留下的房贷让妻子几近崩溃!
一、解剖五千多名猝死者发现,猝死的人有这些规律
如今猝死事件高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猝死登上热搜。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人数高达3.3亿,其中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5万,猝死的人数依旧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指是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或是看上去健康)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但是关于短时间到底是多久,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统一标准,有观点认为是1小时、12小时以及24小时之内,不过,世卫将其定义为6小时之内。
临床上,猝死又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比达70%以上)也被称为心脏性猝死,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另外还包括因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而致死。非心源性猝死称呼为非心脏性猝死,常见的脑出血、肺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中国急救医学》于年4月发表过一项研究,医生通过对例猝死患者进行尸体解剖,结果发现猝死的人多数有下面5个特点!
1、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研究发现有57.76%的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有21.63%的患者死于肺源性猝死,而有9.21%的患者死于脑源性猝死,也就是说心源性猝死是首要原因。
2、30-63岁是心源性猝死高发年龄段
心源性猝死高发于30-63岁的中年人当中,如今中年人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很容易被疾病盯上。
3、猝死前多数会有下面这些症状
患者在猝死前多数会有突然发作、休息睡眠、呕吐、胸闷出汗、腹痛、头痛、呼吸困难、头晕、咳嗽、抽搐、胸痛等症状。
4、多数患者死于“太劳累”、“太激动”
研究发现有半数多的患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过于激动(26%)、过于劳累(25%),另外还有饮酒、轻微损伤、过饱等。
5、猝死患者多数患有慢性病
很多猝死患者都有慢性病,患有高血压的占比37.95%,患有心脏病的占比30.02%,患有糖尿病的占比23.79%,另外还有患高血脂、甲亢、发育不良、肿瘤、感染等慢性病。
二、猝死其实有迹可循,出现5个症状要提高警惕
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指出:猝死发生前,有些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乏力、心慌、头晕、胸疼、腰酸背痛等症状。不过很多年轻人即便有这些症状也不清楚,很容易导致病情耽误,有的甚至会因种种原因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因此,当身体出现以下4个症状时,千万要提高警惕。
1、不明原因胸痛
猝死前会出现心前区、胸骨后持续几分钟的压迫性绞痛症状,不明原因的胸痛症状一定要排除心脏问题,尽快就诊治疗。
2、心慌、心悸
好端端的突然心慌、心悸,要警惕室性心动过速,当心率突然超过次/分钟,可能是室颤的预警,一旦室颤来临,就可能引发心脏停搏,从而增加猝死风险。如果突然心率低于50次/分钟,可能是严重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的心率减缓,同样是猝死的重要信号。
3、不明原因晕厥
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症状,要警惕多种原因引发的颅脑损伤、急性中毒、心脏骤停、低血糖症等。
4、呼吸困难
一旦出现重症哮喘、急性左心衰、气胸等都可能引发呼吸困难,从而危及到生命安全。
5、非典型症状
除了上述一些典型症状之外,还可能会有持续后背痛、腹痛、牙痛、上肢痛等一些非典型症状,高危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成钢提醒:一旦发现有人猝死,一定要抓住黄金4分钟尽快进行心肺复苏术。刚开始突发猝死,若能进行有效心肺复苏,那或许能挽救生命。研究指出倒地一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概率可达到90%,2分钟内可达到60%,而超过十分钟后救活概率几乎为零。
三、不想被猝死盯上,赶紧做好这5件事
如果不想被猝死盯上,平常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好下面这几件事!
1、健康饮食
平常要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比如肥肉、动物内脏、猪牛羊肉、反式脂肪酸、快餐、油脂食物等),并且要保证食物均衡营养全面,尽量选择低油、低糖、低盐的食物,并且保证蔬果摄入充足。
2、不要熬夜
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阮小云指出:经常熬夜的人,容易出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调,这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平常尽量不要熬夜。
3、学会放松
平常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学会放松,《国际环境》杂志曾发表过一项关于过劳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每周工作超过55个小时的人比每天工作35-40小时的人,具有更高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久坐不动,适当纾解压力,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4、适度运动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年男女经常运动能降低心脏性猝死风险,像篮球、游泳、乒乓球、健身操等都是不错的运动,建议每周运动3-4次,每次坚持30分钟以上。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一些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及早进行治疗相关危险疾病,防止猝死发生。
猝死意外的频繁发生,让很多家庭陷入悲痛当中,一旦出现猝死前的一些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不想被猝死盯上,平常要保证健康饮食、避免熬夜,并且学会放松,适当运动,做好定期的体检。
参考资料:
[1]《医生解剖了多例猝死者后发现:猝死的人都有这些规律!》.健康时报.-08-06
[2]《某些症状,正是提示猝死的危险所在》.人卫健康.-03-11
[3]《身体出现这些症状,竟可能是猝死前兆?!》.凤凰大健康.-07-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