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多种病毒和细菌会大量繁殖,是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为筑牢春季防线,呵护学生健康,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常见的几种春季传染性疾病。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组杯状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都是诺如病毒暴发的高峰期。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经常被错认为食物中毒。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可感染任何年龄段人群,尤其爱侵扰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和婴幼儿。
防控要点
及时发现病例
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生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时,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做好清洁消毒
做好校内环境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处理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消毒处置指南及时、规范处理。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搞好食堂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食堂员工在加工处理食物时要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厨房用具。
加强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是预防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督促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患病时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防控要点
流感病例应及时就诊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48小时方可复课,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月)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防控要点
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一旦出现病例,应及早严格隔离。聚集性疫情要及早发现和报告。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可经飞沫或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其传染性很强。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约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麻疹黏膜斑,即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发疹后的第二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是麻疹早期具有的特征性体征。
防控要点
加强健康教育。一旦出现病例,应及早严格隔离。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防控要点
若感染水痘,应做好隔离消毒措施,隔离治疗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患儿衣被用具均需消毒处理。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整个病程约7-12天。
防控要点
加强健康教育,督促含腮腺炎成份疫苗的查验和补种,一旦出现病例,应及早严格隔离。
猩红热
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防控要点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立即隔离治疗;坚持室内开窗通风,每日做好公共场所各类物品消毒工作;强调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2.科学穿衣: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的规律,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3.开窗通风: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以减少患病的机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4.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5.坚持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6.平衡营养:偏食挑食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7.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不使孩子过度疲劳,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疾病。
家校合作、群策群力,
共同为防护学生生命安全而努力,
衷心祝愿大家
身体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