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回生,百病易发”,
这句老话你听过吗?
春季堪称各种疾病的高发季了,
天气时冷时热,
加上细菌活跃,
一些不适症状很容易找上门。
二月份气温逐渐回升,但气温时常会骤降,又逢春节后学校开学,大量外来流动人员节后返城,人口流动频繁,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与此同时,从往年门诊情况来看,二月份,一些食源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例也比较多见。
从中医的角度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风为百病之长”的记载,清明节气以前气温变化较大,这段时间人体最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导致诸多疾病在春季高发、多发、复发,特别是:
心血管疾病
流感
呼吸道疾病
过敏性疾病
眼病
肛肠疾病:寒冷季节阳气闭存于体内,加之人们习惯冬季进补,饮食又以烧烤、涮品为多,致使肠胃内热蕴积,易发生大便秘结。
胃肠道疾病:虽然天气开始变暖,但是相比还是偏冷偏寒,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胃病复发。
心理疾病:“菜花黄,疯子忙”,从寒冷的冬季转变为温暖的春季,气温变化急骤,会引起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生化状态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进而诱发精神病的发生。中医也认为,一旦肝出了问题,人的情志就要出问题。
专家特别总结了一份防病指南,希望乍暖还寒时,大家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少生病、不出意外。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流行性感冒
二月份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和流行的季节。
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医疗、预防工作的同时,广大市民也要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市民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注意做好防寒保暖等个人防护,勤洗手,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组疾病,常见有甲型肝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发病形式可表现散发,亦可呈集体性发生。
日常生活中,市民应注意食品卫生,不要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品;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者,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减少和禽类的接触科学预防禽流感
冬春季偶有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报道。因此,提醒广大市民尽量不去活禽市场,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市民应该加强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烹饪肉类要烧熟煮透。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如果病情加重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近7天有无禽类接触史,以及是否去过禽流感疫区,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注意用气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是指人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后产生中毒现象,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危及生命。
目前气候还处在寒冷季节,人们喜室内活动,加上门窗常关闭,如一旦不注意用气安全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这一季节市民应注意用气安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室内保持定期开窗通风,定期检查煤气有无泄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护眼方:转眼球
春季眼病最容易发作,比较见效且方便的保健方法就是“眨眼”,或者眼球顺时针逆时针轮流转一转。
上图中的方法是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经验。方法很简单,就是双目微闭,全身放松,转眼球,先顺时针转36次,再逆时针转36次。
转睛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养眼方法,古人认为这样可以疏通眼睛中的络脉,化除“瘀滞”。
去百毒防抑郁:晒太阳
阳气充足,会冲击体内的病灶,将病邪赶出体外,而如果阳气不足或是阳气受到压抑,各种病征就会卷土重来。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养阳去百毒,那就是多晒太阳!
背部适度温暖有利于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和患肺炎的机会。不妨晒晒背部,因为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多晒太阳还有助于心情愉悦,预防抑郁。
什么时候晒: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
此时紫外线偏低,阳光较柔和。
晒多久:1~2小时
晒哪儿:背
背部适度温暖有利于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和患肺炎的机会。
清除积热:多喝凉白开
春瘟是中医瘟疫的一种,多是由于体内积攒的火气太大,一旦爆发,往往来势猛,传播快。给春瘟败败火,最主要的是不能让火气捂在内里散不出,应该及时清除体内积热。
凉白开也是祛火药
水在古代中医药文献中是以药物的身份出现的。秋冬季节,人们吃得好、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少,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常出现上火症状,这时喝点凉开白都有很好的“消火”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