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你可能会问,你一个做美食公号的也来蹭冠状病毒热点?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在写之前也不是没想过,但还是觉得有必要写一下。疫情全国蔓延的时候,我们个人能做的确实不多,总结起来,无非是勤洗手、戴口罩、少聚会、家里蹲。但真正能让这些简单防护起到作用,还是需要点技巧的:
1“野味”还要不要吃?不要不要不要!!!这是SARS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SARS之后,科学家工作者经过13年的求索才发现,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云南的果蝠,在SARS暴发前,我国很多地方养殖的果子狸,绝大部分销售到了广东。科学工作者推测,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在偶然的情况下感染了云南养殖场的果子狸,感染了病毒的果子狸随后又被贩卖到了广东。病毒进一步在市场上的果子狸中传播,不断变异,最终产生一个传播性极强的SARS病毒,感染了人类。
年,一直负责追踪SARS病毒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尽管这么多年来SARS没有卷土重来,但在自然界,这种和SARS相近的病毒其实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人类不提高警惕,那么下一次的病毒感染,可能是直接感染,也有可能会通过其他动物感染人类,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多年来在各地追踪SARS来源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虽然还没找到,但今天(1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已经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目前,湖北省已经“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坚决禁止活禽销售,严禁非法养殖、加工、经营野生动物。”
所以,春节期间,还要不要吃点野生的、现杀的、散养的、包括养殖的野生动物,答案很明确吧。
2外卖还能不能吃?这可能是春节期间“宅人”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万一大师傅往我菜里打个喷嚏怎么办?”
我要说,这种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解决的办法有两点:
第一,挑选有品牌的外卖吃。最好是实体店里明档加工的,一般这种对后厨管理相对较严。
第二,加热食品。即便大师傅打了个喷嚏,但是病毒是怕热的,回家以后可以通过燃气、烤箱、微波炉二次加热杀死病毒。这其实是我们对抗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传染性疾病通用的办法。
3沙拉、蘸酱菜还能不能吃?答案是,慎重!
即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生食存在的微生物问题也比熟食的风险大的多。如果你关系新闻,就会发现,几乎每年美国都会爆发致命性大肠杆菌疫情,实验室检测证实感染源头是最为致命的大肠杆菌O,感染源头是零售店和餐馆出售的长叶生菜,许多人通过食用它们制成的沙拉患病。但是究竟是田地、灌溉设备、包装或者分销中心出现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
而且研究发现,六分之一的美国人因食物而感到不适,其中许多患者病因就是被污染的沙拉。每年,卫生组织都要提醒美国人民烹饪肉类要适当高温,避免食用生奶、未高温消毒的奶制品和果汁,游泳时请勿吞咽水。(如果最近有腹泻症状,那就不要去游泳了。)
所以,对待单纯的生菜,还是与生菜相伴的美食,要慎重,用热水焯一下是很好的选择。
4刺身、三分熟牛排、寿司还能不能吃?日系的刺身、寿司同样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超标问题。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从牛肝的内部检测出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O;年,日本冈山县曾因为从生食用牡蛎中检出超出基准值1.5倍的大肠杆菌召回约kg的牡蛎产品;,日本“川岛牧场”牛奶中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被命令召回;年,日本的埼玉县、东京都、茨城县以及福岛县敬老院中相继发生O:H7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厚生省向各个都道府县下达提供生蔬菜时需要充分清洁、杀菌的命令……
一句话,生食有风险,下嘴请谨慎。
5春节了,要不要聚个餐仔细想想聚餐风险还是很大的,难免亲密接触吧,难免咬耳朵说个悄悄话吧,你总不会带着口罩吃饭吧。看看这条消息,“年1月21日晚,国家卫健委专家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被隔离”。
王广发是谁?是SARS疫情期间,始终奋战在一线的专家,目前担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但这回也“疑似”了,原因肯定不是因为防护不到位吧,而是与多次暴露在高危环境有关。
这种非常时刻,大家真的还是能免则免吧,只要感情在,饭什么时候都能吃,对不?
6外出就餐时,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这要看你用什么水。餐厅提供的饮用茶水,大部分都是50-60°C左右的温水,这个温度的水达不到消毒的效果,但洗洗餐具上残留油脂和浮灰,还是可以的。真的要消毒,必须是度的开水,并且还要持续浇淋10到15分钟。在我们平时在饭店吃饭时,这两个要求基本上是完全达不到的。
不过,正规餐厅目前都配备了消毒柜,经过这种专业消毒的餐具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没有消毒柜,你就需要肉眼查看餐具内部有无异物、灰尘等,同时可以闻闻餐具的气味,谨慎使用有刺鼻性气味的餐具,祝你好运。
另外还有个小建议,家里使用经年的木质筷子、菜板该扔就扔吧,消除家里的致病源。
7洗手液应该怎么选?这个问题源自华中医院医院1月18日发布的一份PPT。其中在医务人员手消毒液的选择上,有如下文字“卫生手消毒时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洗必泰(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不建议使用,推荐使用含氯、乙醇、过氧化氢等手消毒剂。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我不知道这份PPT传播能力有多强,反正电商平台上,标注以上成分的免洗消毒液目前都已经是卖空状态。但是我们普通人到底需不需要这样消毒?答案是,出门你最好带一瓶这种消毒液的便携装。这种免洗消毒液的使用场景是,医护人员检查患者后,不能一遍又一遍的用流水清洗双手,所以需要速干消毒,这和我们在出门时面临的情况基本一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免洗消毒液中,含有高浓度的乙醇、过氧化氢,长期使用是对皮肤屏障有伤害作用的,所以并不适合日常使用。
在家中,只要用普通的洗手液、香皂,遵循六步洗手法就可以达到效果,洗手的时候一定要端正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搓洗至少15秒以上。
8口罩到底怎么带?这个问题本来官方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不知为什么昨天开始传出来两个谣言,在此有必要说一下:
网上有一种说法称: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正反有别,绿色朝外可以防尘,白色朝外可以防菌。所以,防止冠状病毒要反戴外科口罩。假的、假的、假的!医用外科口罩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舒适层是一层纱布,佩戴时白色的纱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双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留缝隙。
此外,购买时一定注意,一次性外科口罩必须符合行业标准,PFE30%,BFE95%,无菌级,用完后从里向外折,避免手触碰口罩外层。
对于冠状病毒能起到防护作用的口罩目前有几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提醒!1、戴这种一次性口罩前及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都应洗手;
2、口罩沾染湿气后,应立即更换;
3、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4、口罩污染时或使用超过4小时后更换;
5、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或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N95防不住了?假的、假的、假的!
以下内容,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日对3M公司技术人员采访整理:
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KN95口罩的区别1.医用防护口罩:符合中国GB-强制性标准,过滤效率≥95%(使用非油性颗粒物测试)。要求通过合成血液穿透测试(防止体液喷溅),要求符合微生物指标。
2.N95口罩:美国NIOSH认证,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
3.KN95口罩:符合中国GB强制性标准,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
以上三种级别口罩的过滤效率的测试方法一模一样!所以过滤效率级别一致。大家买NIOSHN95和GB-KN95的口罩是一样的。“工业口罩和消费品口罩核心标准是一样的,按GB标准的KN95就行,KN90其实也够了,医护人员才有体液喷溅,环境浓度很高的情况,才需很严格。但要注意,部分明星同款口罩美观,但不管防护效果。”
口罩更换频率,有研究者对N95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效率及佩戴时间做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N95口罩佩戴2天,过滤效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呼吸阻力变化不大;佩戴3天过滤效率降低至94.7%。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口罩1.呼吸阻抗明显增加时;
2.口罩有破损或损坏时;
3.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时;
4.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时);
5.曾使用于个例病房或病患接触(因为该口罩已被污染);
6.若为含有活性炭口罩,口罩内有异味时。
总之原则是:脏了破了就换,三五天不等,或者医护人员去污染区了就换。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N95口罩对0.3微米颗粒的滤除率,阻隔率需要达到95%以上,可以用来防护严重传染疾病,但良好密闭性也会有导致胸闷的风险,佩戴15分钟左右需要摘下来换气!
最后,请苦劝家里的老人们,戴口罩,一人传染不仅是全家受罪,遭殃的可能是整个地区。
文
生活研究生
图
作者供图,部分来自网络
一大口美食榜爱吃的人总会相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