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人注意野生菌尝鲜,这件事一定不能做

雨季来临

又到了一年一度

野生菌大量采摘上市的季节

云南是野生菌的天堂

迄今云南记载可食的

野生菌在种以上

市场销售可食用的野生菌有余种

毒菌约余种

易混淆常误食而引起中毒种类约20余种

野生菌对于云南人来说

是从夏天到秋天的山珍

每年都少不了要吃上几顿

只要看到朋友圈一发吃菌子的图片

就开始嘴馋

不是上街去买

就是上山去采

那么

如何才能安全食用野生菌?

日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

云南省食品安全协会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抽检监测处

联合发布“安全锦囊”

以下这10条警示千万牢记

警示一

菌盖有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环形棱纹菌托)(即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白色鹅膏菌类是剧毒的毒菌,引起肝脏损等多种脏器坏死,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这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常见、毒性最强的毒菌类群。

警示二

形态上极易与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相混淆的亚稀褶红菇是一种误食后引起横纹肌溶解,造成心脏骤停的剧毒性毒菌,死亡率极高。区别特征为亚稀褶红菇菌肉、菌褶均为白色至灰白色,受伤后变红,而不再变黑。火炭菌则是先变红,后变黑,形态似火炭焦黑。凡遇“火炭菌”类的要特别小心辨别,安全起见,建议不采、不食。

警示三

形态似黑木耳类的野生菌,辨别可置于弱碱性水(自来水中加一点点食用碱面)或热水(≥60℃)中,浸泡约1分钟,若有大量褐色至黑色色素析出,水变为深褐黑色,即可判断这是一种极易与黑木耳混淆的毒菌——叶状耳盘菌。误食此菌引起皮肤及黏膜类组织发生光过敏类的反应,灼伤针刺样疼痛,严重者因咽喉水肿窒息而亡。

警示四

凡蜡质、易碎、伤后或触摸变黑的野生菌,属于蜡伞或湿伞类的毒菌,误食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建议不采、不食此类野生菌。

警示五

菌褶有浅绿色至青色色泽的为毒菌—大青褶伞,误食此毒菌常引起严重肠胃系统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杨峥摄

警示六

菌褶幼嫩时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时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体流出,常见的如毛头鬼伞(鸡腿蘑)、晶粒鬼伞等属于鬼伞类毒菌。此类菌幼嫩时可食,成熟或接近成熟菌褶变黑色后,误食后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损害健康。

警示七

菌盖斗笠形,表面具有辐射状纤维条纹,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属于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易与丝灰口蘑(俗称灰灰菌)和幼小灰鸡枞菌相混淆,误食后发生神经型、胃肠炎型等中毒症状,危害健康。

警示八

鼻闻有刺鼻异味的、恶臭的、鱼腥味、辛辣等不悦气味的;或咀嚼有苦味的、辛酸或辣味的、肥皂味、柴油及油漆味等令人作呕口感的,多为毒菌,误食引起肠胃、神经系统或肾、肝脏器官损害至衰竭。凡此类野生菌,建议一律不采、不购、不食。

警示九

购置野生食用菌一定要在正规的、固定的市场选购,切勿选购多种混杂野生菌;不采、不食、不认识的或从没有吃过的野生菌。

牛肝菌

警示十

见手青类的牛肝菌务必烧熟、炒透、煮熟才可食用;吃剩余的牛肝菌菜肴再次食用前务必再次加热高温烧熟,才可食用,否则容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

误食了毒菌后

医院及时治疗

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

常规轻度中毒处理方法

治疗误食毒菌中毒时应首先帮助病人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用手指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或者用硫酸铜,吐根糖浆,注射盐酸阿朴吗啡等催吐。不可以呕吐的,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摄入毒物4~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同时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镁口服,进行导泻,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中毒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以硫酸钠导泻。还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为导泻剂,特别是灌入活性碳后,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早期可采用大量输液,以使毒素从尿中大量排出。这些是常规轻度中毒处理方法,严重者要根据毒素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救治。

切勿尝试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民间经验”去分辨毒菌,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

切记!

要避免误食毒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就是

不采摘、购买、烹饪

不熟悉的野生菌

“五一”假期,出门游玩的旅客,

少不了吃海鲜。

但需要注意的是

最近有几个地方发布预警,

提醒大家,两类水产品近期千万不要食用,

否则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

多地发布预警通告

海虹、织纹螺近期需要谨慎食用

近日,成都市卫健委官微发文提醒:人们常吃的一种海鲜青口贝,在北方沿海一些地方,已致多人中毒,提醒近期勿食!

青口贝,即翡翠贻贝,渤海部分地区又称其为“海虹”,干制后即为“淡菜”。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渤海区域。

据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4月30日发出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

“海虹”又称贻贝,是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双壳黑褐色。近年来,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预警通告显示,根据近期检测结果,海虹体内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已经超出安全限量标准两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

当下还是织纹螺生产的旺季,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于近日发布提醒,每年4到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

海虹含有哪种毒素,引发哪些中毒症状?

海虹,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并且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价格也不贵。那么海虹所含的究竟是哪种毒素?如果误食,会对人体造成哪些伤害?海虹什么时间能放心吃呢?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专家表示,贝类毒素一般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等。目前这四类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这当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口唇、面部、脖子感觉刺痛和麻痹等,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难道说味美价廉的海虹以后都不能吃了吗?当然不是。

秦皇岛市发布的预警通告上说得很明白,近几年监测显示,海虹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年3月下旬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茂盛,以此为食的海虹体内毒素含量自然跟着升高,“五一”期间正是毒素积累的高峰期,而一般到了6月份,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限量值以下。也就是说,一年当中,除了3到6月,其他时间是完全可以放心吃海虹的。

海鲜味美,人人都能享用吗?

随着天气转暖,又到了各种海鲜大量上市的时候。海鲜虽然美味,但是人人都能享用吗?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以下六类人群不适宜吃海鲜:

过敏体质的人。如果湿疹皮炎处于急性期或者曾经对鱼虾有过过敏的人,食用海鲜的话有可能加重过敏的症状;

痛风患者;

血脂比较高的人。海鲜中的螺类、贝类、蟹类,尤其是蟹黄胆固醇的含量很高;

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海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过多摄入会增加肝肾的负担;

凝血功能障碍者;

孕妇或者处于备孕、哺乳期的妇女。海鱼体内汞的含量比淡水鱼高一些,汞进入体内可以直接和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会妨碍生殖细胞的功能。有研究发现,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每周食用海鲜四次,每次克以上,就有可能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爱吃海鲜的“吃货们”,

享受美味海鲜,

这些问题千万注意!

●食用海产品、水产品时,一定要充分煮熟、蒸透。若食用后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其次,在处理生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扎伤,一旦出现伤口要尽快处理,如果伤口又窄又深,医院咨询是否需要打破伤风疫苗。

●另外,假期旅游到海边戏水也要做好保护措施,特别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体有伤口者,以免被创伤弧菌侵袭而导致感染。

吃海鲜的安全原则:

●确保检疫安全在购买进口水产时,要向经销商索取该批货物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并与商品的中文标签进行核对。在购买肉类如猪肉、牛肉、羊肉等时,可查看商家是否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证明》和《非洲猪瘟检测报告》。

●到正规营业场所购买正规营业场所,如大型商超等,一是货源质量有保证,二是卫生条件达标。

●购买时看质量食品检疫合格,营业场所卫生条件达标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挑选要购买的货品时,应选择色泽鲜亮、货品完整、肉质紧实、无刺激性气味的。

●食物存放生熟分开食物处理、存放应做到生熟分开,避免熟食受到污染。在处理生的肉类、鱼类等食物时,应用专门的厨具(如菜刀、砧板、容器等),最好佩戴手套,避免手部与食物直接接触。生的食物不要直接用水龙头冲洗,避免病原微生物随着水花四溅,污染料理台、水槽、水龙头等。可用专门的水盆清洗。要定期对厨具进行消毒,确保厨房卫生条件达标。

图文来源丨综合自云南网、春城晚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

运营单位丨宣威市创智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zz/8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