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民智国际研究院”进入公号主页,
再点击右上角“...”,在弹出选项里将公号设为星标★
○
民智观点
希腊文明是求真的,中国的儒家文明是求道的,犹太文明是用求真的方式来求道
作者介绍:陈明键,民智国际研究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访问学者
我今天要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三元和合的犹太教育”。“三元和合”是我自行想象的词,一般的教育是说“二元和合”。
在以色列一年多的访学生活中,我访问了各界人士,总计多人,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的校长,还有妈妈、祖奶奶,甚至基督教的牧师,还有穆斯林。
在与他们的讨论中,我感觉到可能对于犹太人来说,是犹太教育、犹太教教义影响下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以色列的创新力发展,而这种创新发展的动力正是宗教和教育体制的混合体。
关于这个混合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犹太式的教育”,也正是它帮助犹太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几百年来的巨大成就。
除此之外,我也想谈一谈对另外一个问题的看法,即在今天中美特殊的历史较量时期,以色列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上面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特殊作用?
壹
何谓犹太教育?
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授张平有这样一句话,我也把它作为我纪录片的片头,他说:“希腊文明是求真的,中国的儒家文明是求道的,而犹太文明是用求真的方式来求道。”
希腊文明是一种科学精神,是基于逻辑、假设、验证,这样的一套逻辑体系,此乃希腊文明的基础。
中国儒家文明是求道的,简单来说就是判断事情的对与错、正义还是非正义、善还是恶,是类似这样的一种判断。
那么犹太文明是什么?
它求道,是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善、正义。这种求道要用一种逻辑的、辩论的、质疑的方式来追寻生活中的正义和君子。
那么犹太文明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整个犹太文明极大的受到了希腊文明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公元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希腊化”是在整个地中海地区,甚至包括中东地区的一种“全球化”形式。
今天,如果说美国好莱坞思想影响全球,那么在那个时候,在整个欧洲、地中海,包括非洲,“希腊”就是像美国好莱坞一样的文化,而这种强势文化影响了整个周边地区。
有人认为,包括印度文明和印度教后来的发展,都是受到了这种争辩、逻辑传统的影响,即都是受到了希腊的影响。
贰
为什么犹太人聪明又富有?
中国人都觉得犹太人要么很富有,要么很聪明。那么我们就先谈谈聪明的问题。
我刚到以色列的时候,我一度认为犹太人聪明的原因是基因。为此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使得犹太人如此聪明?其中有一个基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基因就是DRD4,即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这个基因如果在第七、第二号位点上产生突变的话,这个人对多巴胺接受就不敏感,对多巴胺接受不敏感会造成什么?就是老是闷闷不乐,快乐不起来。
而第七、第二号位点上突变的人,需要比常人接受更多的刺激才能高兴起来,他一定要走向诗和远方,待在家里或村里会使他们十分难受。
那么,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出现了最多的第二、第七号位点上突变人群?
南美洲。
科学家发现在智利和秘鲁有近70%的人DRD4基因上有突变,那么这说明什么?
这些人走得最远。人类从非洲走出来,走到南美洲是走得最远的人,这是远走的基因。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基因在犹太人中的占比并不高,90年代有人就曾对犹太人的相关基因做过普查,调查人员发现这个基因突变比例很低。
后来,我猜测犹太人的富有和智慧来自表观遗传?
什么叫表观遗传?我们身上所有的组织都由同一个遗传基因、遗传密码发育而来的。
比如说我们的头发和我们的手指头,蛋白不一样,但是遗传的基因跟密码本是一样的,都是一个DNA,如果化验人的头发和化验人的皮屑实际上得到是一样的DNA。
但是为什么DNA是一样的呢?密码本来一样,但到了后来为什么发育成的组织却不一样呢?
这是因为注解不一样、开关不一样,这个开关打开了,发育成了头发,那个开关打开了,发育成了手指头。
哈姆森德提出了开关的作用,也就是后天遗传。DNA是先天遗传,从父母那儿带来的。假定性开关容易被后天的环境所影响,所以形成了后天遗传的系统。
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叫做“冬日饥荒”,在年的冬天,很多犹太人为逃避德国人的追杀躲到山里去,他们没有吃的,后来这些人在“二战”以后,发现他们的下一代和孙辈都出现了糖尿病和肥胖症。
糖尿病和肥胖症都属于后天影响。寒冷的冬天使他们的身体产生变化,并对第二代、第三代的身体性能产生影响。表观遗传,他们的饮食也好,学习习惯也好,这些东西被遗传了下来。
有一次我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哈姆森德教授,他说当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时候,来自父母双方的这一套表观遗传系统同时消失,一套新的系统就此产生。
如果既不是遗传原因,也不是表观遗传原因,那是什么原因?
我曾对相关研究一度产生迷茫。但是随着我越来越深入地和他们在生活中接触,我突然发现宗教与这种科学的特殊关系。
举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Kornberg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也是我们公司的董事,他的父亲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次在上海召开全球顶尖科学家会议,他是会议主席,我们一共请来了61个全球诺贝尔奖得主。参会的嘉宾都是Roger邀请来的。因为父子两代都是诺奖得主,所以跟其他诺贝尔奖获奖者关系很好。
第二位叫RobertAumann,是博弈论提出者。他提出的博弈论是:你做出的对策要考虑别人对你的对策的对策,当你做对策的时候要考虑别人对你做对策的对策。这就是博弈论的大概意思,即当我决定对美国制定对策时,一定要考虑美国会如何应对这个对策。
在《犹太教育探秘》这个纪录片中,我问了受访嘉宾们一个共同的问题:
DNA30个纳米,在30个纳米这么大的空间长度里存储了30亿对碱基信息,就是30G,30G的信息存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是人造的还是上帝造的?
Roger说是进化带来的。自然界的进化选择在DNA这么小的空间内储存这么多信息。而人造再细也得30厘米。
Robert说如果上帝要做一个桌子,那他需要锤子和钉子,进化就是上帝的锤子,上帝用进化这种工具来创造了DNA。
我又问哈姆森德同样的问题,并把Rober和Roger的回答告诉了他,并询问他的看法。哈姆森德说你看看,他们是全世界更聪明的脑袋,他们俩都这样说了,我还能比他们更聪明吗?
Roger是非宗教,Robert是极端宗教的。我说你的答案是什么?
他说,宗教和科学回答的是两个问题,科学回答的是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宗教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应该怎样,我们如何获得幸福。它们回答的不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到此就有一个基本的结论了,但是我发现犹太教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它是一个以教育为根本的宗教,它是以教为宗的宗教。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宗教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奉爱,一个是智慧。
什么是奉爱?大多数信佛的善男信女都是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奉爱大多是这样,基督教也是这样,主啊、慈悲、祈祷。人就像牛羊,牧师像牧羊一样来牧人。奉爱、信奉,一心信奉的方式是全世界宗教的主流。
极少部分宗派是智慧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中国禅宗不拜佛、不烧香,也不磕头,它靠辩论、靠讥讽、靠体悟,也不持戒,这种方式是少部分宗教信徒的状况,而犹太教就是这么一条智慧的道路。
为什么犹太教要走这样一条道路?曾经的犹太教可能并不是现在的状态。它的转变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罗马军队的攻打,圣殿的摧毁。当圣殿被摧毁以后,先知的时代结束了。
过去犹太人有自己的国王,有自己的大祭司。他们曾存有领袖,但随着圣殿被摧毁,犹太王国覆灭,犹太民族进入了一个无政府、无权威的时代,宗教上就是进入了拉比时代,之前叫先知时代,后来是拉比时代,就是没有伟大领袖了,只有靠“贤人”争辩来产生争鸣。
在犹太教规里面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事情,就是禁止单独学习。犹太教里面的“哈佛”就是密尔经学院,密尔经学院有人在上海待过若干年,因此拉比见到中国人都非常激动,说“我们的密尔还有人在你们那儿学习过”。
寒窗苦读是不允许的,自己一个人读书不允许。所有学习要靠争辩,通过辩论获得知识。
犹太最经典的著作是《塔木德》,一共是40册厚本。
《塔木德》和《圣经》有什么不同?《圣经》是上帝写下并传给犹太人的,就像《党章》一样,但是拉比说上帝对摩西,还有教外别传,偷偷耳语两句。
还有口传《圣经》,犹太教的规矩是不允许背诵。当犹太教徒祈祷时,不管他将《圣经》背得多烂熟,必须拿本祈祷,不能背诵。因为口传的《圣经》是不允许写下来的,这都是最初的规矩。
但是现在,口传《圣经》比书写《圣经》厚得多,书写《圣经》一小本,口传《圣经》有40本书,《塔木德》就是口传《圣经》,它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密释纳,一部分是革马拉。
什么是密释纳?密释纳就是先知对于口传《圣经》中某一句话的解读和争论。
革马拉是什么?革马拉是大拉比们对先贤争论的解读。
用中国的例子解释这两部分经书,便是,密释纳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就《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争论。革马拉就是朱熹、王阳明对于孔子、孟子的争论的争论。
整个这一本的争论一共有页。犹太教规矩教徒们每天读一页,不能多读,但每天也读不了两页,因为太难了。
张平教授翻译的《塔木德》,有非常强的逻辑争辩。其中有个例子,比如说安息日不能工作,有一个拉比问,安息日能不能救火。拉比说有7种情况能救火,还有15种情况不能救。大家就为什么不能救火开始争论。
这些东西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可以说是史上最强的逻辑训练、规则训练、规则意识训练。
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大家都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里犹太人最多,2%的犹太人占了20%的诺贝尔奖。
犹太人们获得最多的是经济学奖,我一开始以为会是物理学奖,毕竟有爱因斯坦。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犹太人比例最高?
《圣经》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党章》,《塔木德》就像是《党章》和现实生活的连接。《塔木德》使《圣经》通向现实生活。
我碰到一个大律师,他说读完《塔木德》之后,基本就不用去法学院。法律精神全是犹太那传来的,比如说,为什么你耳朵听到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
《塔木德》里早就解释过,为什么耳朵听到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因为耳朵听到的东西不能自证。听说是无法自证的,不能判断你的证词是真是伪,所以所有听说的东西都不能成为证据。
大律师说,犹太人对规则足够熟悉,根本不用去法学院。
在犹太教历史上最重要的辩论便是“蛇炉之辨”。
犹太人的饮食习惯不是以”清真“与否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是以”洁食“来规定自己的饮食规则
我认为犹太人的“洁食”准则与年前无异,是在低下公共卫生水平下的食品安全守则,比如饭前要洗手,多少传染病是吃饭前不洗手造成的?
不许吃海鲜(虾、贝壳),只能吃带鳞和带鳍的鱼,不能吃海鲜,为什么?
海鲜吃了容易中毒,今天我们如果食物中毒,医院吃片黄连素就好了,在那个年代小命可能就没了。
为什么不能吃猪肉?因为在埃及曾经发生过比较大范围的猪瘟。可以说犹太的饮食规则就是食品安全卫生的准则。
那么“蛇炉之辨”是什么?这个炉子如果曾经被污染了,做了不洁的食物,比如做了猪肉,这个炉子还能不能做我们的洁食?根据这个问题,拉比就开始争论。
有一个拉比叫以利以谢,这个拉比极其权威,学识渊博。很多信徒认为以利以谢代表上帝解释《圣经》。
但以利以谢对炉子是否洁净的解释,并没有让其他拉比信服。大家跟他争议,提出不同意见。
然后以利以谢就拿出杀手锏,他说:“这样,我让上帝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上帝就派人传神音,说以利以谢代表我的意思。
没想到其他拉比还是不买账,说上帝说的也不好使,为什么?上帝为什么给我们这本《圣经》?就是让我们按照《圣经》上面说的办,《圣经》上说少数服从多数,所以我们只有靠争辩,少数服从多数,大家表决才能说明什么是真理。最后投票,这个拉比就变成少数派,被赶出来了。这便是犹太最重要的“蛇炉之辨”。
犹太教推崇的就是一种争辩、质疑的传统,而且他们的传统里面是没有绝对真理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既支持又反对同一件事。《塔木德》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P和非P同时为真,命题也为真。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拉比在犹太社会里就是法官的职能,一位邻居吵架去找拉比评理,这个A说,B偷我们家东西,这个人太坏了,拉比说你是对的。
B说,A说的都是错的,我根本没有,反而是他特别小气、特别吝啬。拉比认同B的说法,让他A和B都走了。
为何法官能同时判定A和B都是对的?
这就是犹太的平衡逻辑,他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和绝对的权威,这也是犹太教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一个特殊传统。
中国的禅宗靠领悟,我认为犹太教是靠争议。禅宗每念一句话都会反复思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念佛是谁”。谁在念佛、哪个细胞在念佛,谁在指挥这个细胞,这是在质疑中领悟。这是禅宗和犹太教共同的特点。
犹太教的争辩传统也有弊端,全民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制造力,并组织生产线工作。但是相反的,在这个状态就可能比较适合组织创新,用跳脱的思维从事创新的产业。
但是在以色列,这样一个以创新为标签的国度能从事创新行业的人口也只有1%左右,毕竟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以色列社会现存许多的问题,比如建设特别慢,网速特别差。
第二个是服务的效率特别低,不管是去酒店还是去机场,服务效率都非常低。由于中国人普遍强调做题、背诵、记忆,绝大多数的受教育者具备了应知应会的基本功。而有了应知应会这些基本功的时候,从事制造业、服务业效率就提高了。
而犹太人提倡质疑、辩论、争辩,这些东西有利于培养爱因斯坦,但在培养爱因斯坦的同时也耽误了不少人,毕竟爱因斯坦是社会中的少数。所以我觉得犹太的教育也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了社会的问题,
刚刚说到犹太教和犹太教育的问题,前面是非常关键的,后面主要是结论的部分。
存在于犹太几千年历史中的争辩传统给犹太教带来了什么?几千年里不断积聚的能量,在这个民族内部突然爆发会出现什么状况?
这就是对犹太人影响巨大的哈斯卡拉运动。历史上拿破仑上台后曾提出过人人平等的主张,所以不管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还是犹太人,在这一时期都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大批犹太人开始背离犹太教,转向其他宗教,如马克思的父亲就是从犹太教改信路德教。
犹太教出了不止一个“叛教徒”,我统计了一下,年到年,就是到希特勒上台的时候,一共有30位犹太裔科学奖的得主,其中27位改过信仰,从犹太教转向了其他教派。
尽管部分犹太人选择换教,但他们仍保留了犹太教的争辩传统,质疑思想。
犹太人的思维方法聚集了巨大的原子能,在各个领域内爆发,致使几百年内犹太人在各个领域,如科学、艺术、政治都独领风骚。
他们在科学领域变成了爱因斯坦,他们在艺术领域变成了门德尔松,他们在政治领域变成了马克思、变成了托洛斯基,他们在各个领域开始爆发。
有个女明星叫拉玛,是德国的一个艳星(犹太人),Wi-Fi就是她发明的。一个演员都能发明Wi-Fi,再次证明犹太教育方法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我认为是三元和合的模式,宗教和教育的结合,导致了犹太的三元创新模式。
叁
以色列会成为中国的“科技港”吗?
那么以色列会成为中国的“科技港”吗?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教育的封锁,以色列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科技进口,甚至教育的门户呢?
第一,我觉得以色列具备这样的优势。全球的犹太科技家是一张网,以色列虽然只有万人和6所大学,但是以色列的全球犹太人科学家是一张网,犹太人的团结难以想象。
举一个例子,安息日(周五晚上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太阳落山以后升起三个星星)一共25个小时,在这25个小时里面,全世界的犹太人会把《圣经》分成52个部分,每天晚上讨论一章,全球教派都是统一的,不管在英国、非洲、以色列,所有人在这个晚上讨论的都是这一个章节。
一共页,全球犹太人读的都是这一页,今天开始哪一天结束都是规定好的,这是一张网,一个频率上,同频共振的,全球犹太人在餐桌上讨论的都是这一个章节,这是一种天然联系。
而犹太的科学家,不光在以色列境内的,他跟在美国哈佛、波士顿的科学家可以是亲戚,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师生,他们完全是一张网。在以色列碰到的科学家都是全球最优秀的顶尖的科学家。
以色列也面临着人才和技术的流失问题。
以色列虽然人均GDP很高,大概4万美金,但国家小。就像北京市这么大一个GDP总量的国家要跟周边那么多国家打仗,它的军事投入、国防投入过大,导致它的实验室投入相应不足。他们的实验室比中国的要差很多,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
例如,哈姆森德是以色列的国宝级教授,向以色列的科学基金申请一个项目,研究老人为什么更容易染上新冠病毒。他说申请5万美金,需要一年半。国宝级的教授申请5万美金的东西要花一年半的时间,可以说这个国家整体的财力、在科技上的投入是捉襟见肘的。
我们看到一个以色列的车联网软件,就是车辆行驶安全的软件,亿美金卖给英特尔,作为英特尔汽车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交易所交易值60亿美金,因为在小的市场交易中只值那个数,但是到全球市场范围内就不止这个钱了。
它缺乏足够的市场容量、缺乏足够的投入,而这个东西恰好是中国的长处。
同时中国和以色列没有信仰冲突。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有排犹、反犹的历史,反犹、排犹不是希特勒发明的,只是希特勒把它做得更为极端。
沙特有一句话,犹太人是被歧视他们的他者逼出来的,中国没人逼他们,犹太人可以在中国参加科举、当官。
正是因为中国的包容文化,中以两国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科技协作。
两国最大的协作方面是什么呢?
犹太人擅长“0到1”,即从没有到有,所有人都说光线是直的,爱因斯坦说光线可以弯;所有人都说时间是均匀流动的,而爱因斯坦说天上一天地下一年。
我觉得中国就有最好的实验室、最低成本的科研人员、最大的应用场景;如何和犹太的最强大脑结合,这是我们的探索方向,我们想利用犹太人的最强大脑来攻克中国的乙肝。
在中国有1亿多的乙肝患者,而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相似病例,因此他们不做相关研究。
如何利用犹太人的最强大脑,并将其与我国的应用场景结合,达成“0到1”的创新是我们现阶段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将犹太人的聪明和中国最勤奋的科学家结合起来,便能从0到1,再到10。
本文根据作者年11月29日在民智国际研究院《三元和合的犹太教育》主题讲坛的发言整理而成。
文字编辑:李卓璇
图片编辑:李卓璇
图片来源:网络
●警惕!日澳对华军事合作新动向●穆斯林?多元化?谁才是真“和平使者”●大选后七国10日游,蓬佩奥在为未来“造势“?●“反精英的美国民粹,终将成为有产阶级的傀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