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成功救治一名因进食菌类食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近日,我科收治了一位食物中毒患者,入院时患者神智清楚,精神极差,询问患者病史,诉5小时前,进食菌类食物,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呈稀水样便,进食饮水即吐,不能自行缓解,遂到我科就诊,入院诊断为“急性食物中毒”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痊愈出院。

随着今年雨水季节的来临,进入了野生菌生长采食的季节,很多人都会尝一尝美味的菌子,目前汉阴可以食用的菌类为:香菇、木耳、猴头菇、松口蘑菇、红菇、黄丝菌、牛肝菌等。

食用野生菌的最大特征是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实体。典型的食用野生菌,其子实体是由顶部的菌盖、中部的菌柄、和基部的菌丝体三部分组成。

据统计,我们经常看到的野生菌多达上百种,可以食用只有三四十种,其他多为有毒菌,在这些毒菌之中,能够致人死亡的就在三十多种。所以,我们在树林之中寻找野生菌,采到毒菌的概率在80%以上。如果对已经探明可以食用的菌类没有辨识能力的话,一般不要轻易到野外采食野生菌。

除了采到的菌子是有毒菌以外,实际上,有些可以食用的野生菌,如果加工过程中没有煮透煮熟,食用后也可能发生中毒。另外,一些野生菌虽然可以食用,但是生长的环境不好,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生长的菌类,食用后也很容易发生中毒。

所以,在野外采野生菌,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分辨能力,而这种分辨能力基本上都是靠多年的采食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例如枞树菌,如果经常食用,就能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分辨出来。

从很多有毒的菌类来看,这些毒菌颜色多半都特别鲜艳,而且菌帽上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等形状,有还有菌托、菌环。除此以外,有毒菌摘断后通常都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特别刺鼻。

因此,如果我们真馋这一口,非要购买或者到野外采点新鲜食用菌解馋的话,一定要切记不能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野生菌。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菌的,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炒煮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加工野生菌一般要通过高温煮透,降低毒性。

但具体如何才能识别野生的有毒菌呢?一般识别有毒菌的方法无非就是如下几种:

A看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B看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C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D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E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F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END-

来源:医院

业务联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xj/6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