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中毒病死率高达20,你还会上山捡

周末的快乐是捡菌子给的?最近,不少武汉市民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周末新玩法:上山捡菌子。帖子一出,便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组团捡菌子的热潮就此兴起。

网友晒出上山捡菌子体验

谭畅是一名武汉本地旅游博主,在她最近发布的一篇帖子里,就提到了捡菌子的经历。几天前,她与朋友自驾到武汉黄陂区朱家田村,开启了第一次捡菌子的体验。“一路往山上走,下过雨后的草丛里有很多,眼尖的人在小路边就能找到好几个。”

跟上这波捡菌子热潮的还有很多户外爱好者,苗苗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山上的路崎岖复杂,倒刺多,捡菌子的路上需要带上工具,用镰刀或者户外砍刀砍倒刺,还得穿防刺的衣裤,鞋子也最好是防滑的登山靴。此外,她还准备了手套、驱蚊液等防护物品。“出发前最好在网上先学习一下各种菌类的辨别方法,我自己的安全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在无法保证安全无毒的情况下,不会随便吃捡来的菌子。”

苗苗采摘到的野生菌

从网友们晒出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采摘的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枞树菌,多生长于阴凉潮湿的松树底下,在黄陂区、东湖高新区的环山地带容易找到。但也不乏有一些形状、颜色怪异的菌种,可能会带有毒性。专家指出,歌谣里唱的“红伞伞白杆杆”即为毒蘑菇,也并非完全正确,相反,大多数毒蘑菇并非“红伞伞白杆杆”,真正含有剧毒蘑菇都是常见的普通蘑菇形态,一般人群很难区分。因此,采摘野生菌存在一定风险。

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极其相似

近期雨水多、阳光少,潮湿的环境使得野生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大批市民上山采摘,但由于人们对野生菌的鉴别能力不足,误食毒蘑菇的现象屡见不鲜。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王肖向长江云新闻记者透露,最近,医院里接待了不少食物中毒的患者。“食源性病毒中毒的病例是最常见的,每年的5月至10月是人们因误食有毒菌种而中毒的高发期,最近是流行期,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很多。”

据报道,今年七月,湖北浠水一家5人因误食毒蘑菇全部中毒,其中四人连夜住进了ICU。事发当天,63岁的陈爹爹上山采摘了一些野蘑菇带回家,中午就煮了食用,之后一家五口都觉得胃里不舒服,老人就把蘑菇倒了,倒掉的蘑菇被家里的小狗吃了几口,十几分钟后小狗抽搐死亡。这时,陈爹爹才意识到采摘的野蘑菇有问题,不一会儿,五人就开始腹痛和频繁呕吐,医院进行洗胃。陈爹爹和9岁的大孙女稍微好转,但奶奶和6岁的二孙女全身无力,意识不清,2岁半的小孙子已经陷入昏迷。医院立刻联系并将他们转运至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当晚8点,一家老小五口人被转入该院,经医生检查发现,奶奶和孩子们的症状更加严重,尤其是二孙女和小孙子已经出现脱水和昏迷,分别收入成人重症医学科和儿童重症医学科。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据毒蘑菇中毒事件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毒蘑菇中毒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那么,自己采摘的野生菌到底能不能吃呢?王肖认为,在无法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自行煮食野生菌,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群体,以免因误食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很多市民对毒蘑菇的认知有很大的误区,会使用加大蒜、用银针等错误的辨认方法,还有市民认为白色的蘑菇就是无毒的,但现在引起中毒的蘑菇反而大部分都是黑、白、灰色的,一定要引起重视。”

辨识毒蘑菇的5大误区

如果误食了有毒的野生菌,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又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王肖表示,误食有毒野生菌后,人体可能会出现上吐下泻、引起幻觉的情况,严重者还会影响肝肾功能,导致精神失常。因此,食用野生菌前最好拍照记录它的形状,以备辨认,食用的菌种尽量不超过三种。若因误食出现身体不适,应当保留食物残羹,医院就医。

(长江云新闻记者王宇罗冰通讯员李毅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xj/12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