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海一企业在职工食堂就餐后,部分职工出现过敏性反应,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食用了青鲇鱼。而去年宁海也曾发生过一起类似事件。
虽然这些职工就诊后最后都已康复,但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宁海县市场监管局(原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并入该局)提醒称:
“慎购慎食青鲇鱼等青皮红肉的海鱼,尤其是各类机关、企事业、工地食堂尽量不购不用,谨防食物中毒。”
青鲇鱼在宁海市场上销售较多。由于价格较便宜,经常是各大食堂大量采购食用的鱼类之一,但是如保存不妥可致中毒,引起类过敏性食物中毒。
青鲇鱼等青皮红肉的海鱼,如果不新鲜,食用后常会出现类似酒醉或胃肠炎的过敏症状。当此类鱼受到某种细菌污染时,会产生组胺,造成机体的过敏反应,主要症状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迅速出现潮红,似酒醉情状;并有头晕、头痛、口干、心跳快、胸闷、呼吸促迫、结膜充血、皮肤刺痒、口唇肿麻等;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严重的话还有血压下降、早搏等症状。当组胺在血液中浓度过高时,还会引起虚脱。
什么是“青皮红肉鱼”?
包括鲐鱼(青鲇鱼)、鲣鱼、参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秋刀鱼等海鱼。这类鱼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头尖口大,背部青黑或青蓝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鱼肉发红色。这类鱼体含的组氨酸比其他鱼类更多。
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自溶作用产生,组氨酸即被释放出来,并被污染鱼体的细菌产生的脱羧酶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组胺主要集中在鱼体肌肉中。人们在食用这些不新鲜的鱼类后,就容易因为摄入大量的组胺导致过敏性中毒。
如何预防组胺中毒?
●不购买和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如鱼眼变红、颜色发暗、肉无弹性)的鱼。
●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零下18℃或以下。
●对于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然后将鱼切成两半,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过敏体质或有过敏性疾病的人应尽量避免进食青皮红肉鱼,因为组胺中毒与个人体质过敏性有关。
▍内容来源:宁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滕士来、广东疾控等
▍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