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
万物生长
在多雨的季节里
又有一大波蘑菇冒出来了
值得提醒的是
6-9月是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居民千万莫贪鲜
采摘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蘑菇又称蕈,属于真菌植物。野生菌由于富含各种氨基酸、植物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成份,具有提高免疫力、镇静、镇痛、止咳化痰、抗肿瘤等功效,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常见可食用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鸡油菌、见手青、青头菌、竹荪等。
不过,误食有毒菌或烹饪方法不当常常可导致中毒,几乎每年都有人员中毒致死的报告。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几种常见的有毒野生菌: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我国有毒野生菌约有多种,其中30多种毒性极强,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若误食,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
2、烹饪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炒熟煮透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误食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食用了被污染的野生菌: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常见毒蕈(毒蘑菇)中毒表现有哪些
中毒症状常因患者的进食量及野生菌的品种不同而表现各异,临床上主要分为四型:
1、胃肠炎型
几乎所有的毒蕈中毒首先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胃肠炎。致严重胃肠炎的毒蕈有毒粉褶菌、小毒蝇菇、白黄粘盖牛肝菌等。
潜伏期0.5~1小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头晕、头痛,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甚至休克等。
2、神经精神型
常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网孢牛肝菌、光盖伞素等所引起。
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除胃肠炎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头昏、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甚至被迫害妄想,以致自杀或杀人行为。
3、溶血型
常由误食鹿花蕈、纹缘毒伞等所引起。
潜伏期6~12小时。临床表现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常由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肽和毒肽两大类共11种化学结构,耐热、耐干,不为一般烹调所破坏。
潜伏期6~48小时,临床表现为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可达50~90%。
特别提醒:
1、对不认识的野蘑菇或对是否有毒“把握不大”的野蘑菇,不要贸然采摘食用。
2、对过于幼小或过于老熟或过于鲜艳或已霉烂的野蘑菇,不宜采食。
3、对于市场上卖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自己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4、烹调加工野蘑菇经洗净后,宜先在沸水中煮3~5分钟,弃汤后再炒熟煮透。
5、有些毒蘑菇中的毒素与乙醇反应会加重中毒,故进食蘑菇时最好不要饮酒。
野生菌的鉴别的误区
平时听到很多在民间的鉴别方法:颜色鲜艳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味道刺鼻的菌有毒;高温煮超15分钟能杀毒;用葱白、大蒜能测出菌有毒。今天就来一一道破这些鉴别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毒蘑菇有毒,别挑,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可以挑选,但是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误区二: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误区三: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就是无毒的,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四: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误区五:其实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越毒的菌子做熟后,味道越鲜美,一些毒蘑菇毒素(鹅膏菌属)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误区六:掰开蘑菇有乳汁或变色的有毒。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进食野生菌后不适或误食毒蕈了怎么办
1、第一时间携带菌菇样品,尽快就医。
2、确认食用菌菇与发病之间的时间间隔。
3、神志清醒者及时催吐、导泄。
本条信息,部分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