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医不可否方

原创末流郎中罾事物语今天

收录于话题#末流郎中文集个

医不可否方

末流郎中

医广如海,其理精微,而实情复杂多变,故医不可否方。

医不可否方是什么意思呢?不要去否定他医的方子。这个不是虚伪,是一种客观谨慎,也是一种教养。

人有高矮胖瘦,地有东南西北,饮食习惯五花八门,同一个病,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是有很大区别的,所应对的方案也是不同的。而我们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看的话,可能人家不对。

不过,很奇怪,人家把病治好了,你再自信满满也是不得不服。

举个例子,我国西北,有个很好的中医,老人家经验很好。他的一个清热的方子,他的弟子和学生用得溜溜的。

而我自己在处理一个病人时,当时困倦无比,思维打了很多折扣,照原方使用,病人退热较好,但人萎靡不振,我知道后,嘱加红枣、生姜,量还不小,很快就热退神清了。非前辈之方有问题,是我思考欠周密。

依事实而言,西北用原方,本是妥帖。而我在南方,加用姜枣,使老先生的方发挥作用,有益于病人,也是可以的,并不矛盾。如果我和西北的同道互相讥讽,只觉自己对,这是欠妥的。

第二个问题是,每个处方,有它的立意和含意。有些同道,严谨地抓住立意,合乎情境的时候发则必中,范围虽然小点,但其准头,却是很好。

而有些同道呢,积极地探索了方的含义,拓展论广了某一个方,那么,这个医者的运用,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机窍可能困惑不解或持否定态度。其实这个大可不必。

陈修园先生评价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桂枝汤证可用,孕妇无它病而隐约不适可用,这就一内一外了。

如果我们单单印定《伤寒论》的眼目,嘲笑别人给孕妇用桂枝汤,那就太搞笑了。医圣如在,会揍我们,因为《金匮要略》里就有明训。

一般情况下,肝气郁结,多用柴胡之剂,认为虚郁热郁的多些。可是如果肝阳虚而郁结呢?桂枝汤它就又可以温疏肝木,调其疏泄和藏血之间的平衡。

法门无高下,见道即为真。我们自以为正确,去嘲笑人家时,事实往往相反,自己才是那个可笑的人。

某些流派,对某些药物有深刻认识,运用有其独到之处,这些宝贵的经验,由于外界不了解,特别是医案写得简单的情况下,较难为人所理解。此时,如果我们有了固执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人家的。

有个老中医,给人治乙肝时,小柴胡和逍遥散合方,加了个凤尾草、茜草、留名芳,我看了后很受益。

有个朋友说,这个方治乙肝恐怕不太行,我说你咋知道?你见过患者?切过脉?没有诊断前提下的处方讨论,不合适。他说没有茵陈虎杖田基黄一类。我本来想继续说下去,先父瞪我,我就打住了。

其实,那三味药的组合威力非常大,有一言难尽之妙。这三味药的搭档是什么呢?新鲜的五香血藤。别的人我不太了解,但我确定友人王春雨先生是能看破的。

恃己之长,攻人之短也是不对的。

中医学博大精深,在某一方面,有不错的建树,已属难能可贵,真正的全才、通才、技术特别全面的人,我不否定有,但总数肯定不多。

昔年师父一个朋友的儿子,开中医诊所,一病人骨折,前医复位后较长时间不愈,他处以气血双补,益肾健骨之方,病人很快就好了。便兴冲冲跑到师父那里,有点吹牛自许的意思。

师父吸了一锅烟后说:“你本科学历,他文盲,本科攻击文盲,比不上娼妓从良,你是欺侮人;第二,你三十二岁,人家七十岁,他儿子都比你大,你简直就是目无尊长;第三,他老人家家传的接骨理筋手法很妙,凡他整骨复位的,九成以上可拍片对照,这手艺很难得。你干嘛只见人短,不见人长呢?

你所处的方药,也并不稀奇,何必夸夸其谈呢?你的做法是提了酒去,边吃边谈,诚恳交换意见,那老家伙也是直人,你弥补他不足的同时,他一高兴,也会教你不少东西。”

师父朋友的儿子羞惭低头。他走后,师父说,唉,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啊。师父看我一直没说话,笑了笑,将烟杆清洁一通擦干,装了烟,递给我说,我知道你烟瘾大,吸一锅吧……

当然,某些老同志,比较好面子,不喜听直话,其实老了以后,惯性思维已经形成,很难改变了。这时候,你不妨闭嘴,跟上进而心宽的年轻人说,使之进步成长,也是好的。

当然,绝大部分老同志是开明的,我的很多老同志朋友,就喜说直话,不喜拐弯。

我们的方有问题,欢迎人家批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别人的方,私底下交换意见,共同提高,打人不打脸,你当众揭人短,对医者和患者,并无好处。你会削弱患者的信心,毁伤医者的名誉。

有些病是试探用药,有些病是分步用药,有些病是统筹用药,人家下一步咋走,我们不知道,交流后才知道。特别是有些大方子,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很有内涵,我们不能轻易诽谤。

有时即使说,也只能不牵涉他人,诚恳地谈个人观点,供患者和医者参考,这是治学的方法,也是做人的基本文明。

有时候,我们接手的病人,难度不小,经过很多名医治过,到我们这里治好了。开心不?当然无比开心!但开心的同时,还得谨小慎微。

我们的病人,前面的医者,走了多少路,开了多少方,把很多种可能排除了,把我们犯错的可能性减小了,使我们的排除范围更小,更有利于我们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不要否定人家的贡献。这是常规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心急,人家别的医生解决很多问题时,我们做了个扫尾工作,客观说,是白捡了一个便宜,患者也许不懂得,不知道,可我们起码要自己知道,如果只自夸自许,那么那些短期内治不好,来了一两次就再也没有见过的患者,去了哪里?

肯定就医去了,干嘛没再来呢?所以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圣贤之方,前贤之方,时贤之方,俱有至理。运用时须认得的确,三因或多因制宜,妥加损益。

仲圣生于当代,肯定会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sp/10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