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治白癜风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8.html

第一单元

《游击队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机制、勇敢、紧张、愉快的游击战士形象。

2、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形象地歌唱,生动表现歌曲内容。

3、借助歌曲展开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引发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

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卡片

教学方法:

欣赏,模仿,视唱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

(一)、播放影片片段(借助影片熟悉战争年代的特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影片吗?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疯狂掠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游击队歌》。)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节奏型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节奏型

XXXXX

16分音符8分音符4分音符

请同学们分别用小朋友,大人和老人走路的速度来表现这三个节奏的速度。并模仿出来。

师小结:时值越高,速度越快,16分音符的速度比8分音符快一倍,8分音符的速度比4分音符的速度快一倍。

(二)、节奏练习

4/4OXX

XXXXXXXX

XXXXXXX.XX

三、学唱歌曲

1、认识调式、调性(F调和4/4拍的意思)

4/4拍: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4拍。

2、作者简介

贺绿汀(—)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18岁中学毕业后任小学音乐美术教员,后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进行抗日宣传。年到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从事教学和创作。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有钢琴曲:《牧童短笛》、歌曲《游击队歌》和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

3、初听歌曲——《游击队歌》。

4、学唱歌谱

5、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老师范唱,学生跟唱

7、跟音乐完整演唱(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8、歌曲背景简介

四、课堂延伸

欣赏《游击队歌》不同版本的表演形式,加深和巩固《游击队歌》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感受歌曲的艺术。

五、课堂小结

正是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高潮的作战策略,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重温难忘的历史岁月。

全体演唱《游击队歌》,结束本节课。

《保卫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重点)

2、学习轮唱的演奏形式,并能够看老师指挥,进行简单的轮唱练习。(难点)

3、初步了解作品的来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不要仓促)

二、了解黄河:

1、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欣赏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用你所看到的黄河吗?

2、老师播放“黄河”的录像。课件:黄河录像

3、(同时问)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例如:奔腾的黄河瑰丽多姿的黄河(评价)

4、关于黄河,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及时评价)

5、老师再为同学补充(课件:黄河流域图)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6、、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呼应学生所说)

7、看,这个女孩站在母亲河面前,思绪万千,假如你是这个女孩,你会想到什么?

8、对,女孩对黄河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但同时又回忆奶奶曾经告诉她的一个故事,在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全国上下立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年,诗人??光未然(板书:光未然词)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带来了他刚刚创作不久的新诗词《黄河大合唱》,板书:选自《黄河大合唱》,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诗词(课件:保卫黄河歌词)

9、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诗词,想一想,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学生回答。板贴:《保卫黄河》

师:在这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有人拿起了刀枪,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而诗人光未然则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这段催人奋进的诗词,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作曲家冼星海(板贴:冼星海曲)也像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激动的对光未然说:“交给我吧,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星海拿到歌词后,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拖着生病的身体,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保卫黄河》,这也是他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

二、初听歌曲:

1、让我们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保卫黄河》,感受歌曲作者冼

星海将这段诗词赋予了怎样音乐,来表达他的爱国热情?(好)

2、播放《保卫黄河》全曲。(课件:播放全曲)

3、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雄伟、激昂、热烈。从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节奏紧密、演唱形式引导)

4、这首歌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强烈的感受!作者到底运用了哪些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大家具有如此的感受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段欣赏。

三、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保卫黄河》的第一部分,想一想,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课件:复听歌曲第一段)

2、学生回答(板书:齐唱)

3、师:齐唱的演唱特点是许多人一起演唱同一段旋律,作者冼星海运用这种演唱形式,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希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日)

4、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激昂奋进的音乐旋律,表现了全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就让我们一起学唱歌曲的前两乐句,共同感受当时人民的抗日心声!(课件旋律线)

5、范唱第一遍教师指旋律线,请同学们注意歌曲歌词的高低变化。(教师手势遥指,无伴奏范唱)

6、教师小结:这个旋律走向,表现了旋律的高低变化,这种变化就像黄河的波涛,上下起伏。

7、范唱第二遍教师为歌曲加上伴奏演唱,请学生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走向(没有前奏)。

8、演奏第一遍学生轻唱歌词

9、同学们演唱的非常准确!老师要为大家的演唱加上前奏,这段前奏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歌词的内容,听一听,加上前奏之后,在那些字的演唱上加重了语气?(教师弹琴范唱)

10、学生回答,(课件字变红色)风、马、黄河、黄河。

11、看老师指挥演唱歌词。

12、老师为大家加上歌曲的前奏,仔细听,什么时候开始进入?

机动(看老师的指挥,思考: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一种:在高处,但无力。一种:低处,有力。)

1、学生选择、判断。

2、教师小结:声音不一定很大,但是要坚定有力。

第二部分:

1、欣赏第二部分,听一听,在歌词、旋律都一样的情况下,它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2、(课件第二乐段)有几个声部演唱?(课件:两个声部)

3、她们演唱的顺序是一样的吗?(课件:先后演唱)

4、师讲解“轮唱”知识点。

“轮唱”是合唱中的一种形式,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分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段旋律,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轮唱。(课件:轮唱)

5、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一部分,是有两个声部进行演唱的,所以称之为?(板贴:二部轮唱)

6、你们想不想尝试两个声部的轮唱?

7、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强调重拍)

8、老师为你们加钢琴伴奏,你们自己进行二声部轮唱,可以吗?

9、刚才我们的演唱的声音效果像什么?(此起彼伏的波浪,)

师:这就是轮唱的音乐特点。通过这种演唱形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抗日浪潮此起彼伏,波涛汹涌。)

10、小结:同样的歌词和旋律,由于采用了轮唱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

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在相同旋律下,又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课件三

2、请学生回答:演唱形式?板贴:三部轮唱

3、与二部轮唱不同处,??每一句一起结束(唱?)

4、作者为何要运用三部轮唱的方式呢?他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随着人们不断的加入,声音不断的加强,表现抗日的力量从小变大,由弱到强)

5、让我们再次回顾第三部分,接着欣赏歌曲的高潮??第四部分,想一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使它成为歌曲的高潮?(课件:第三四部分)

6、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板贴:齐唱)

和第一部分相比,旋律都一样,演唱形式也一样,都是齐唱,为什么是高潮?音乐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调升高)

7、小结: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以及旋律音调的升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表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打败日本侵略军。

四、完整复听:

1、通过刚才的分段欣赏,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色块)第一部分的

音乐表现形式是?它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是?……….

2、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发现,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看,如果老师用线条来表现演唱形式的变化,(课件:渐强记号)这是音乐当中的什么记号?这个渐强记号,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变化,展现了我们国家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全国人民打败日本鬼子的必胜决心。

7、让我们对照画面提示,再一次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所带来不同的音乐形象(课件:完整欣赏全曲)

六、教学小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我们青岛人现在每天喝的就是黄河的水,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过去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者我们的母亲河,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无愧的炎黄子孙!

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教材分析

《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年肖华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合长征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加以创编,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过雪山草地》了解词曲作家及组歌这种音乐体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体验长征的艰辛,通过分析歌词画旋律线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长征这项伟大壮举,使学生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扬长征精神,同时了解长征历史充分体现音乐与历史学科的渗透。

三、教学重点

重点欣赏第六乐章《过雪山草地》,搭配教材第一乐章,《告别》第二乐章《突破封锁线》第三乐章《遵义会议放光辉》第十乐章《大会师》

四、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过雪山草地》感悟长征精神

1、导入

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以提问方式师生共同回顾长征

2、介绍《长征组歌》的作者

3、欣赏《长征组歌》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

4、重点赏析第六乐章这一乐章我一共欣赏了三遍,每遍问题都不同

第一遍欣赏歌曲,请学生谈感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分析歌词,在教师的讲解提示下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对歌曲进行曲式分析。

我运用连接音符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的看到音乐旋律走向,而且运用多媒体把歌谱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我对两部分音乐分别进行范唱,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

第三遍欣赏歌曲时,我请学生随音乐哼唱,共同感悟长征精神。

5、欣赏第十章乐章《大会师》共同感受长征胜利的喜悦。

6、《标准》里指出“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所以在本节课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组歌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了解世界上不同组歌的形式。

7、师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加深印象,并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第二单元

音乐故事(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鳟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鳟鱼》(完整版)。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2、教师总结:

(1)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鳟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作者用渔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2)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3、简介舒伯特

(1)教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

(2)教师补充

4、音程练习:

(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带有变化音“﹟4”的音程。

1﹟4→15﹟45→1﹟45

(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

4→2→7→47

5、发声练习

1=F2/4

5∣∣∣5.∣5.∣

Lululululululululululululu

(1)教师提出练声要求:积极的歌唱态度,打开口腔,声音圆润。

(2)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

6、学唱歌曲

(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4∣5”和“∣1.”的音准。

(2)学生市场歌谱。

(3)学生填词演唱。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歌唱时的咬字,音色圆润。

(4)教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5)教师提问:

①两段歌词在演唱时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②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第一段情绪活泼欢快,第二段在情绪上略显不安,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情绪。

②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7)教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

①教师提问:前后两段在力度和音色上怎样设计?

②教师补充: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鳟鱼命运的戏剧性。

(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情绪演唱歌曲。

(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

7、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教师提问: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教学目标:

1、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乐曲。

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那位同学能以简短的语言讲述它的故事梗概:

教师补充: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创作了著名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这部组曲共分四个乐章,今天我们欣赏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2、完整欣赏

(1)教师提问: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你能听出哪些乐器?

(2)教师补充:乐曲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3、音乐知识

(1)介绍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2)组曲:

4、分段欣赏

(1)聆听“国王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威严、冷酷)

②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长号、大号)

(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

(3)聆听“王妃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善良、美丽)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

③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塑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

④教师补充: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仔细听辨。

(4)聆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②在配器上有哪些变化?(配器越来越丰满)

③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满着位置的危险)

(5)聆听“平静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②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王妃的主题“变化而来)

(6)学生随琴视唱“平静的大海”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乐曲

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并完成下表。

《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主题

旋律

节奏

节拍

速度

力度

主奏乐器

音乐形象

国王的主题

王妃的主题

波涛汹涌的大海

平静的大海

6、拓展

(1)教师提问:

①“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平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2)教师补充:

①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善良、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宁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

②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7、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小巫师》

教学目标:

1、欣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2、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①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3、作品介绍

4、作曲家简介

5、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②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

③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

④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①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②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巫师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注意音乐刻画了小巫师怎样的神态?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

(5)聆听结尾部分,教师提问:

①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怎样的情景?

②乐曲恢复与序奏一样的慢速度,魔法师在做什么?

③乐曲在怎样的气氛中结束?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当扫帚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音乐有哪些变化?

(2)音乐的变化使你产生哪些联想?

(3)当扫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音乐有怎样的变化?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7、拓展练习

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8、小结下课

第三单元曲苑天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前门情思——大碗茶》

教学目标:

1、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使学生增加对我国曲艺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感受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在感受北京曲艺音乐韵味的基础上,聆听录音范唱,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采用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方法,学唱、表现歌曲。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四世同堂》视频片段,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欣赏歌曲

(1)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与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2)这首歌曲每唱一句都有一个间奏,在曲艺音乐中叫做过门。教师出示曲谱,对比分析《前门情思——大碗茶》与北京琴书《长寿村》的过门。

(3)学生跟唱过门。

3、学唱歌曲

(1)朗读歌词

①学生边击拍边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注意读出京腔的“儿化音”。

②找出每个乐句中的装饰音单独学唱,引导学生感受其作用。

(3)学唱歌词

①按照歌词结构,分两部分学唱。

②教师提问:A段从“我爷爷小的时候”至“就着一口大碗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情绪上有没有变化?你认为怎样表现更为恰当?

③教师提问:B段从“来”开始到结束,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完整演唱歌曲

①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演歌曲?

③学生分组展示。

(5)分组讨论

《前门情思——大碗茶》在音乐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经典作品,对北京曲艺音乐产生兴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qw/9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