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粉店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吃货们要慎防

最近,广东揭阳惠来有一家肠粉店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案例,导致5人送医,其中1人死亡。

目前事件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醒:慎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种脂肪酸,通过抑制线粒体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NT)引发急性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的发生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那时,我国一些地区就时不时发生因食用酵米面食品造成中毒的事件。

酵米面是用玉米等谷物加水浸泡,使其充分发酵后捞干磨成湿粉,制作成各种地方特色食物。当时受条件所限,这些中毒事件的原因始终不明。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从引起中毒的酵米面中分离出了病原菌,定名为酵米面黄杆菌。后来发现该菌属于椰毒假单胞菌属,于是将其改名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椰毒假单胞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如果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就可能使食品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这种细菌的生长和产毒喜爱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由其导致的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

发酵玉米面制品、河粉、肠粉、粿条、米粉等湿米粉,以及银耳和木耳等食物,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的风险比较大。

真正的杀手米酵菌酸

椰毒假单胞菌本身不致病,但是它产生的一种毒素-米酵菌酸却是剧毒物质。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的分析发现,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中毒次数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相比不算多,但在造成的死亡人数方面却居首位,中毒死亡率相当高。

米酵菌酸非常耐热,常规的烹饪温度都能受得住。所以对于已经产生毒素的食品,加热是没用的,只能杀死细菌本身,却无法消除真正致命的毒素。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对于生产者来说,注意生产卫生、避免各种致病细菌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

在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除了椰毒假单胞菌,其他致病细菌也都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都应该小心防范。

尤其是制作发酵米面制品,除了保证器具和生产环境清洁,还应该严格掌控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以及后续的原料保存。对于这类染菌风险较高的生湿面制品,要注意做好计划,当天制作的原料当天就用完。

除了这些米面制品,泡发木耳和银耳也发生过多起米酵菌酸中毒的案例。为预防此类食物中毒,首先要检查干的木耳银耳是否经历过受潮变质或者其他污染。如果有怀疑,就果断丢弃。

其次,在泡发的时候,可以用较高温度的水泡发,或者使用冷水在冰箱中泡发,错开适合椰毒假单胞菌生长和产毒的温度区间。另外,木耳银耳泡开即可,不要泡太长的时间,中间可以换一两次水,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

对于个人来说,尽量不要自制发酵生湿面制品。如果需要,尽量去管理规范、环境良好、货物周转速度快的超市购买,或者直接在店内食用。

最后,不管是在餐馆还是在自家厨房,只要这些食物的外观气味出现异常,就立即停止食用。如果吃了之后身体出现不适,疑似中毒,可以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保存好可疑食品,及时就医,尽可能如实详尽地配合医生的询问,以确定是否中毒,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THANKSFORREADING-

希瑞干细胞综合整理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图文来源:腾讯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hongdu.com/szqw/5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